一進入陝西富平縣宮裏鎮鳳凰山下的鳳凰村,映入眼簾的都是紅彤彤、黃橙橙的柿子或者晾曬在村口路邊的柿子皮,抑或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快速地削着柿子皮的人們。霜降前後,這樣的場景每年都能在鳳凰村見到,因爲削柿子、曬柿餅是鳳凰村秋季的傳統產業,家家戶戶都會在這時忙碌起來。“我們這裏的柿餅很有名,賣得也快,忙一個月輕鬆能掙10 多萬,大戶人家能賣幾十萬呢。”兩名在家門口削柿子的大姐對筆者說。

大姐口中所說的大戶是村裏的侯家。筆者按照指引來到位於村中間的侯家院落時,66歲的侯大叔正和老伴在後院的篷房內整理已經懸掛好的柿子。“這是我兒子弄的產業,他以前在省城西安的大企業上班,前幾年辭職了,專門回家賣柿餅,我和老伴在給他‘打工’。”侯大叔樂呵呵地介紹。圖爲在整理柿子的侯大叔。

侯大叔說,鳳凰山是唐定陵所在地,陵墓裏埋葬着唐朝的第4位皇帝李顯,是個風水特別好的地方。同時,因爲地處關中平原、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四季冷暖分明,很適合柿子的生長。“所以,我們這裏祖祖輩輩都會曬柿餅,我們的柿餅不是放在地上曬,而是採用吊掛的方式,讓它自然風乾,讓糖分慢慢積累,水分慢慢蒸發,柿霜也是自然滲出,所以曬出的柿餅清甜芳香,特別好喫。”圖爲侯大叔家吊掛的柿子。

“這幾年,柿餅成了我們富平縣的標誌性名優產品,每年曬出的柿餅都供不應求,根本留不住。我家種了十幾畝柿子,每年能產4萬斤左右的柿子,4斤曬一斤,能產1萬斤的柿餅,年年都賣得光光的。”侯大叔說,光自家地裏的柿子曬出的柿餅,一年大約就能收入十幾萬塊錢。圖爲侯大叔家門口晾曬的柿子皮。據說這些柿子皮有人收購,具體用途卻不太清楚。

侯大叔的兒子今年38歲,大學畢業後在西安一家大企業做營銷工作,月工資有4000多元。“看到家裏的柿餅這麼好,他就辭職回來了,還成立了公司,專門通過網上賣柿餅。一開始是隻賣我們自己家產的柿餅,後來就幫村裏人賣,幾年的功夫就越做越大,去年一年光柿餅賣了三四十萬元,比他上班的工資高多了。”說到高興處,侯大叔笑着邀請筆者到房間裏喝茶,而他則取出煙鍋子吸了起來。

兒子的事業有成,侯大叔夫婦心裏特別欣慰。“他當老闆,我們年齡大了,想法也跟不上,就在身後支持他,給他幫幫忙。”侯大叔的老伴孫大嬸是個持家能手,也是曬制柿餅的高手,家裏的柿餅從削皮到捏型、上霜,都是她按照老傳統的方法把關。圖爲孫大嬸在查看削皮後的柿子晾曬情況。

孫大嬸介紹,當地製作柿餅需要經過削皮、脫澀、軟化、晾曬、捏型、出霜等十多道工序,與北方多地製作柿餅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有一點不一樣,就是晾曬的方式。比如,黃河對岸的山西曬柿餅是將削皮後的柿子鋪在架子上,在太陽下晾曬,富平柿餅則是採取掛曬法,就是將柿子掛在四周通風的棚下直接陰乾,去掉水分。圖爲孫大嬸在鄰居家展示她削柿子皮的技能,因爲她家的柿子在前天已經全部削完了。

“掛曬法最大的好處是不怕下雨。”孫大嬸一邊削着柿子皮,一邊介紹:“其實,曬柿餅的時候有一個過程很重要,那就是捏,而且整個過程要捏三次。第一次是晾曬3到4天后,輕握柿子以擠傷果肉,這樣可以幫助軟化、脫澀。第二次是果面乾燥出現皺紋時,這是將果肉硬塊捏碎。第三次是再隔2到3天,將果心從基底部捏斷,使果頂不再收縮。經過捏製的柿餅果型好看而且是半流心的果肉,好賣又好喫。”

“對於兒子辭職回家賣柿餅的想法,我一開始並不是很贊同,但看到他做得風生水起,我也就放心了。”侯大叔說,家裏的柿餅有老伴把關,品質不成問題,而兒子藉助網絡一年年地擴大銷售規模,也讓他對市場和對兒子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去年,兒子光柿餅就賣掉了20噸,其中1萬斤是我們家自產的,其餘的都是幫着村裏人賣的。今年,他的計劃是銷售50噸,已經和批發商談好了。”

侯大叔表示,沒想到司空見慣的小柿餅在最近幾年內成爲了村民致富的“金餅子”,一斤能賣到18元以上,而且不僅農戶掙錢,受僱於削皮的村民也能一天掙到300元左右,小柿餅變成了大產業。“我兒子今年新添了兩臺包裝機設備,有客戶要柿餅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包裝了。他說,現在既要重質量,包裝也要上檔次,這樣更利於提高銷量,我覺得這想法挺對的。”圖爲侯大叔家房屋內擺放的包裝設備。大河鄉土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點擊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