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個成語叫“朝秦暮楚”,它主要諷刺了一些小國家爲了求得生存,一會兒依附於秦國,一會兒又依附於楚國。這個成語後來主要用於形容牆頭草,顯然不是個好詞彙。

可是我們也應該想想,那些小國家真的就很蠢嗎?如果它們不在秦楚兩個大國之間遊走,可能早就被滅國了。在滅國和被人指責之間,它們選擇了先活下來。其實這也是弱小國家的存亡之道,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一個弱小國家,如果背後沒有大國支持,那麼所處環境不太惡劣尚可,但倘若是身處激盪的地緣環境中,單憑自己是很難生存、發展下來的。

所以有選擇地爭取大國支持,而且別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這其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有些小國家以爲單憑自己的實力就能幹成很多事兒,或者是也玩兒遠交近攻那一套,那麼多半得來的都是慘痛的教訓。

最近發生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的戰事便是典型的一個例子,單純以兩個國家的國力、軍力而言,阿塞拜疆方面雖然有明顯優勢,但在攻堅作戰中也未必會取得現在的這種決定性優勢。不過兩個小國在藉助大國力量上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使得本來無法迅速分出勝負的戰爭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便決出了高低。

最終結果是亞美尼亞不得不吐出了自己已經佔據20多年的阿方領土,而阿塞拜疆則在這一回合則獲得了大勝。

我們知道,俄羅斯是亞美尼亞的盟國,在1990年代的第一次納卡戰爭時,俄羅斯支持了亞美尼亞,是該國獲得大勝的關鍵因素。

不過近年來亞美尼亞與美國和歐洲方面走得很近,漸有疏遠俄羅斯之意,在亞美尼亞民間,反俄浪潮高漲,而亞美尼亞的現政府則乾脆就是藉助了反俄浪潮才正式掌權的。

在這種情況下,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的盟友關係就產生了裂痕。亞美尼亞希望跨過俄羅斯,通過加深與美歐的關係來求得發展。甚至就俄軍在亞美尼亞軍事基地的駐軍問題,亞美尼亞各界也有不同看法。

俄羅斯在亞美尼亞的投入很大,就其自身來說,它顯然對亞美尼亞的三心二意有所不滿。

所以當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因爲納卡地區之爭再度爆發戰爭時,俄羅斯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選擇支援亞方。而縱覽全球,除了俄羅斯是真正有可能對亞美尼亞進行實質性支援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向亞美尼亞施以援手,包括其一度寄予厚望的美歐。

本來背靠俄羅斯這座大山,亞美尼亞倒是可以穩佔納卡地區,但是就連這座大山也得罪了,那麼當戰事再起,可就真沒有能幫自己的了。

現在亞美尼亞在前線打了敗仗,停火協議也於己不利,年輕人們又開始走上街頭鬧騰了。但是說狠話、砸東西、甚至揍自己人是不贏仗的,只有強大的國力纔行。如果小國家註定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力,那就要藉助大國力量來保護自己。而且還要藉助真正可以藉助的力量,而不是遠在萬里之外、口惠而實不至的那些老牌列強。

其實亞美尼亞身邊就有現成的例子可以借鑑——格魯吉亞。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俄格戰爭也打響了。

格魯吉亞在戰前受到了美國的鼓動,它既高估了美國對自己的支持,同時也嚴重低估了俄軍出兵的決心。結果格軍大舉出動並取得部分戰果後,竟然向俄軍在當地的維和人員開火。

然後俄羅斯立即做出出兵反應,大軍壓境之下,格魯吉亞迅即潰不成軍。而直到完敗之際,它也沒等來美國的援兵。

這些小國家不明白,大國之間打交道很少會以正面而直接的兵戎相見爲第一選擇。除非這些小國的存亡對大國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脣亡齒寒的那一種,否則沒有大國願意輕易爲小國去跟其他大國直接碰撞,最多便是提供些武器、資金罷了,甚至連後面這些也沒有,只是打空頭支票。

格魯吉亞不是美國家門口的墨西哥,假如俄軍打到了墨西哥,美軍肯定會出動,但格魯吉亞應該看看地圖,自己所在的南高加索地區在哪裏,距離俄羅斯多少公里,距離美國又多少公里?

格魯吉亞的前車之鑑顯然沒有讓亞美尼亞引以爲戒,在2010年代的亞美尼亞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西方那一套,而反感俄羅斯。現在的亞美尼亞政府就是在2018年的反對派浪潮中上位的,其口號之一便是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

儘管該政府上臺後,根本無法實現與俄羅斯的切割,但兩國關係的裂痕是顯而易見的。亞美尼亞想減輕俄羅斯的影響力,而俄羅斯則想讓亞美尼亞重新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亞美尼亞就這樣失去了唯一一個可以實質性支持自己的援手,在這次納卡戰爭中無強力支援,最終慘敗而歸。

而頗爲諷刺的是,在亞美尼亞兵敗如山倒的背景下,恰恰還是在向俄羅斯求援後,由後者出手調停,才保住了納卡核心區沒有丟失。

這個結局恐怕是很多亞美尼亞人所沒能想到的,但是外界的人們卻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俄羅斯從一開始就支援亞美尼亞,斷然不會是現在這個結果。

反觀阿塞拜疆方面則比較務實,在全世界都知道俄羅斯是亞美尼亞支持方的同時,沒有選擇與俄對抗的思路,而是選擇了與俄羅斯進行深度合作。

如此一來,俄方在納卡問題上並不願意與阿塞拜疆有過大沖突。加之亞美尼亞又是這個樣子,因此俄羅斯在這次納卡戰爭爆發相當長時間內選擇的是穩坐釣魚臺,而這樣的態度實際上是支持了阿塞拜疆。直到最後關頭俄羅斯出手,通過俄軍維和部隊駐兵納卡核心區,其實是一舉將牽涉亞阿兩國神經的關鍵性要點卡在了自己手中,這套手段值得研究。

當然了對比戰前態勢的話,喫大虧的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則戰果頗多(僅就此次戰事而言)。

俄羅斯在前期的不干涉是阿塞拜疆此次攻勢最有利的背景之一,但具體的仗還是要自己來打的。實踐證明,阿軍的作戰能力並不強,除了無人機的亮點外,其實也是乏善可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國家實力是有限的。

但阿塞拜疆高明在它明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行,但它可以選擇助力方——而另一個地區大國、亞美尼亞的死敵——土耳其正躍躍欲試呢!

這一次阿塞拜疆方面大放異彩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便是由土耳其提供,而且極可能操作無人機的也是土軍人員。由於土耳其的無人機核心部件來自於歐美,它本身的數量有限,但土耳其爲了支援阿塞拜疆,並達成自己的目的,其實是傾力相助。

除了無人機外,土耳其還向阿塞拜疆提供了大量情報支援和物資支援,甚至還運來了大批敘利亞傭兵,以減輕阿軍作戰人員的消耗。

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要是沒有這些資源,阿塞拜疆打不成現在的這個樣子。

同時,阿塞拜疆還與以色列保持了密切關係。在戰爭期間,以色列對阿塞拜疆的支持也是十分顯著的。

所以這一次的納卡戰爭爲什麼如此勝負分明,其實並不是說亞阿兩軍本身作戰能力如何如何。關鍵是亞美尼亞的導致了自己無人可幫,而阿塞拜疆則有國家強勢支援,這便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我們強調過很多次,以色列其實也是納卡衝突的重要幕後參與者,阿軍很多無人機都是進口自以色列。而以色列其實在以小博大方面,能給人借鑑的案例也是很多的。

我們知道,無論從領土面積還是從人口上講,以色列都是標準的小國。但我們也知道,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將周邊比自己大很多的對手輪番揍了個遍。

首先,以色列在小國中綜合戰力強悍這是肯定的;其次,阿拉伯人組織能力、戰鬥力低下這也是世人皆知的。但是,若沒有美國對以色列的強勢支援,以色列也不會在四面皆敵的環境下撐到今天,而且還佔據了絕對優勢。

有人說美國是以色列的親爸爸,但實際上以色列纔是美國的親爸爸,身後有着世界第一大國做支撐,以色列談何而敗呢?

而且以色列周邊沒有能讓其大後臺——美國所忌憚的對手,後者可以放手支援以色列。要是沒有美國等大國的傾力支援,以色列再能打也得被耗死。

所以對小國家,尤其是弱小國家來說,一方面選擇強化自己的力量是明智之舉,但在另一方面,選擇可以借力的大國也是明智之道。

這個要是做好了,不僅本國的發展會走上快車道,而且安全也有所保障。在面對同級別對手時,有更大的幾率會打贏;而在面對比自己實力強的對手時,至少不會敗得太慘。

但這個要是做不好,跟同級別對手相抗衡,尤其是後者在這方面做好了,那就是現在納卡戰爭亞美尼亞的結局。如果要是跟遠強於自己的對手過招,可以參考下2008年格魯吉亞的下場。

所以南高加索三國雖然都是小不點,但這10多年來都願意以親身經歷來給別人做演示,三個國家的不同選擇和結局,可供其他小國借鑑吸取的經驗教訓有很多。

另外多說一句,對小國來說最好不要嘗試遠交近攻,這不是自己玩兒的那套牌。自二戰以來,多少個小國以爲自己是玩兒這套牌的玩家,到最後被大國修理時,可沒人能救過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