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統計實力的時候經常是以步兵團爲標準的,各大戰略區在不同時期均對步兵團的編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不同時期的作戰環境。

所以,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戰略區中,八路軍步兵團的編制和實力數也不一樣。本文我們重點來聊一聊1943年初,山東八路軍步兵團的編制標準及實有人員、裝備情況,以加深對抗日戰爭的認識。

山東八路軍主要是由山東縱隊及115師主力一部合編而成,其中115師在全面抗戰之初的步兵團是非常標準化的,即每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營轄1個重機槍排及4個步兵連,此外團還直屬偵察、特務等連隊。

不過隨着抗戰形勢的發展,115師不斷分兵,下屬部隊的編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1940年10月,115師進行了整編,將主力部隊編爲了教導第1到教導第6旅,下屬作戰團番號爲第1到第18團。

1941年到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遭到了空前困難,八路軍總兵力從40萬減少到了30萬人。到1943年,敵後抗日根據地形勢雖整體有所好轉,但山東根據地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當時日軍在山東駐有第32、第59師團全部,第65師團一部,獨立第5、6、7混成旅團,合計兵力達4萬多人。山東另有僞軍高達17萬人,其中多數爲國軍正規軍投敵部隊,比一般的烏合之衆戰鬥力更強。此外山東另有僞警察3萬人及僞政府組織的數十萬保甲自衛隊。

這些日僞軍在山東建有2182個據點,控制了6926公里公路,建封鎖溝、封鎖牆4274公里。由於僞軍的大量存在,並幫助日軍控制佔領區,爲數4萬多人的日軍竟然能抽出1萬多人的機動部隊,這些日軍機動部隊與大批僞軍配合對我根據地實施殘酷的“掃蕩”,僅冀魯邊一區在5個月內就遭日僞軍合擊8次,損失1650人。

在這種形勢下,八路軍整合山東所有力量,成立了新的山東軍區,將主力部隊精簡爲13個團,其餘主力實施地方化。

這13個團分別是軍區直屬特務團,魯中軍區第1、2、4團,濱海軍區第4、6、13團,魯南軍區第3、5團、膠東軍區第13、14、16團、渤海軍區(冀魯邊和清河區合併)直屬團。

其中前7個團爲115師主力部隊編成,後6個團爲山東縱隊主力部隊編成,除了這13個主力團外,二級軍區下屬的軍分區有基幹團,而山東軍區還直屬有教導1團和教導2團。

其中教導1團是115是教導大隊及抗大一分校合編的,教導2團是在膠東的抗大第一分校第三支校改編的,因此教2團就近歸膠東軍區指揮。

歷史資料留下了1943年7月,教導第2團的人員及武器實力:計有戰鬥人員1388人,非戰鬥人員580人,全團合計1968人,另有83匹馬。

武器方面有長槍973支、短槍162支、輕機槍11挺、迫擊炮1門、機關炮2門、訊(信)號槍1支、步兵炮2門、擲彈筒1具。

在彈藥方面平均每支長槍有27發子彈、短槍82發、機槍135發、訊(信)號槍3發、迫擊炮彈1發、機炮彈13發、步兵炮彈6發、擲彈筒彈150發,另有槍榴彈13發、其他彈藥322發。

這一時期山東八路軍的教導團確實帶有教導性質,即培訓部隊幹部、骨幹,而不是之前教導旅時代的純戰鬥部隊了。

如教2團裝備中短槍比例高、機槍配置少、而機炮、步兵炮、迫擊炮、擲彈筒等八路軍的“重武器”反倒是都有。這個配置其實就是教導部隊的性質,即特殊武器我們雖然很少,但人員培訓卻絕不能落下。

當然了,以教導2團的人員武器配置來說,這肯定不是一支純粹的戰鬥部隊,不過在有需要時亦可參加戰鬥。

那麼回到本文要講的核心問題,當時山東八路軍正規的作戰主力團是什麼配置呢?

1943年3月1日,山東軍區在調整部隊編制的文電中規定:

每個步兵團直轄司、政、供、衛及團直特務連共計456人,作戰部隊轄3個營,每個營534人,全團共計有2058人。

具體到每個營的編制,營部及重機槍排共計有72人,裝備2挺重機槍,每個營轄3個步兵連,每個連共計154人,裝備長槍120餘支、輕機槍4挺。

在相關文電中,步兵連裝備另有“重機三”的字樣,但以八路軍當時重機槍的配置情況,步兵營直屬尚且只有2挺,步兵連又如何裝備3挺呢?不僅從裝備數量上無法實現,人員編制上亦無法配齊,故而此記載不確實。

簡單計算,這種步兵團編制下不含團特務連的話,3個戰鬥營保守裝備是長槍1080支、輕機槍36挺、重機槍6挺。團特務連一般可視爲是加強版的步兵連,不過不會裝備重機槍,輕機槍的裝備一般要多於4挺,另外迫擊炮、擲彈筒等“重武器”也會集中於團直屬部隊。

以上爲主力團的編制標準,我們再對照下當時主力團的實際人員、裝備配置。

到1943年7月,八路軍濱海軍區統計軍區直屬單位及第4、6、13團的人員及武器實力數。其中戰鬥人員合計4853人、非戰鬥人員2427人,合計7280人,有馬412匹。

除去軍區直屬人員外,下屬3個主力團平均每個團的人員肯定是能滿足2058人編制數的,但是多也多不到哪裏去,基本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在武器方面,濱海軍區及3個主力團共計7000餘人的兵力,有長槍3386支、短槍735支、輕機槍137挺、重機槍15挺(輕重機槍合計152挺)、訊(信)號槍3支、迫擊炮1門、擲彈筒14具。

軍區直屬多爲機關、後勤單位,大約只有1000人左右,他們裝備的短槍較多,只有少數警衛分隊裝備長槍,輕機槍可能少量配備,重機槍和其他“重武器”是不裝備的。

如此來計的話,濱海軍區的3個主力團基本每個團可裝備至少1000支長槍、40餘挺輕機槍。

基本上每個戰鬥力連(含團直特務連)都能裝備100支以上的步槍,但達不到每個連120餘支長槍的編制標準(不過基本也夠用了);每個戰鬥力裝備4挺輕機槍肯定也沒問題,團直特務連可能裝備6到9挺輕機槍。

但是重機槍就有些不富裕了,按照編制,每個步兵團應該裝備6挺重機槍的,但是以濱海區實際的重機槍數量來看,3個主力團中必然都有1個營只能裝備1挺重機槍。

而在“重武器”的配置上,1個二級軍區就1門迫擊炮,顯然不夠3個團分的,加上14具擲彈筒,也只不過是平均每個團裝備5具擲彈筒(其中1個團裝備1門迫擊炮,4具擲彈筒)而已。

在彈藥方面,步槍平均每支有38發子彈、短槍有12發子彈、機槍有392發子彈、迫擊炮有12發彈、擲彈筒平均每個12發彈,另有1065枚槍榴彈和12818枚手榴彈(戰鬥員平均每人2個)。

以上我們主要談了一下濱海軍區主力團的基本狀態,其他幾個軍區主力團大體上也都是如此。

從武器裝備配置上不難看出,八路軍的重武器可以說是奇缺無比。

一個主力團只有少數迫擊炮或擲彈筒,而且彈藥還極少;重機槍連每個營2挺都配不全——別說與日軍相比了,就連那些投敵的國軍非精銳部隊的重機槍裝備都比八路軍要好,而中央軍當時的一個步兵營機炮連都能裝備6挺重機槍,比八路軍山東軍區一個主力團裝備的重機槍還多。

比較好些的是輕機槍和步槍,起碼每個連有4挺輕機槍,步槍基本上算是配齊了,雖然這一點也與日僞軍相差很多,但好歹不像重武器相差得那麼多。

但無論何種武器,最要命的是彈藥問題。

步槍平均不到40發子彈,機槍不到400發子彈,重武器彈藥幾乎忽略不計——這還是全軍區主力部隊所有彈藥的統計。

而在實戰中又不可能將彈藥全部下發下去,除了必要的訓練彈藥,還要有必要的儲備彈藥。因此實際上每名戰士手中的步槍子彈不到10發,輕機槍也只有幾個彈匣,重機槍那是團營直接控制,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使用。迫擊炮彈等更是要首長批准,才能使用。

武器彈藥的窘迫直接限制了八路軍的作戰,所以八路軍在敵後必須得使用游擊戰與日僞軍周旋。

以上是山東八路軍精簡後的主力部隊,主力部隊裝備如此,地方部隊的武器就更差了。這倒不是說槍支不夠用,主要還是重武器和彈藥太少的問題。

如濱海軍區地方部隊當時有5090人,有長槍3669支、短槍326支,這個人槍比其實還是可以的。但是這大致一個旅的地方部隊僅有輕機槍22挺、重機槍1挺,彈藥方面長槍平均只有18發、短槍11發、機槍205發,除去訓練及儲備彈藥,這顆真就是三槍八路了。

地方部隊之下還有民兵武裝,他們的武器裝備和彈藥,大家基本靠想象都知道該有多麼窘迫了。

這已經是1943年7月了,是八路軍在山東堅持抗戰的第6個週年,前輩們要用這樣的武器裝備對付4萬多日軍,約20萬僞軍和僞警察,日軍的武器裝備自不必說,僞軍好多都是之前的國軍正規軍攜械投降,武器裝備也遠超八路軍,想想這個壓力該有多大。

但是,堅持就是勝利,僅僅一年之後,山東抗日局面就完全改善了;兩年後,山東抗日軍民便迎來了最終勝利。抗戰的八年時間是八路軍與山東民衆浴血奮戰的八年,而山東也成爲了我軍最堅強的根據地之一,鍛造出了我軍的多支主力部隊,並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