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幻的2020年,很多國家的軍備計劃都受到了影響。不過雖然有所影響,但計劃中的安排總歸還是要逐步落實的。

2020年11月初,孟加拉國海軍就迎來了自己的“大日子”:同時列裝了5艘海軍艦艇。

其中3艘艦艇爲排水量千噸以上的“大艦”,另外還有2艘小型的雙體測量船。值得一提的是,這3艘“千噸大艦”(相對孟加拉國海軍的裝備實際來說)都是中國製造。

其中F16號護衛艦是原中國海軍的522號連雲港艦,F19號是原中國海軍的523號莆田艦,另外還有1艘中國造軍艦是C13B型,舷號F114號,該艦是孟加拉國海軍自中國訂購的4艘C13B型護衛艦中的最後一艘。

這種引進中國造二手軍艦及採購部分新銳戰艦的模式,已經成爲了孟加拉國海軍迅速發展的關鍵。使得該國不必消耗太大的財力,就可以擁有一支規模適當、較爲先進的小而精幹的現代化海軍。

如果僅僅是上述提到的這幾艘軍艦,顯然還談不上是一種發展模式,而從孟加拉國海軍整體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們便能清晰地發現這一點。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談一下孟加拉國海軍的發展脈絡,以使得大家對中小國家海軍的發展模式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我們知道,現在的孟加拉國就是以前的東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孟加拉國與印度、巴基斯坦都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現在的巴基斯坦,當時也被稱爲是西巴,另一部分是現在的孟加拉國,當時也被稱爲是東巴。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東巴即孟加拉國正式獨立,成爲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其領土面積有14.75萬平方公里,還有550公里長的海岸線,該國南部的海灣即著名的孟加拉灣。

任何一個瀕海國家都有發展海軍的權利和需求,對剛剛成立的孟加拉國而言,同樣也是如此。不過該國海軍成立時家當比較少,多爲一些老式的小型艦艇。當中國和孟加拉國進行海上武備合作時,後者最初進口的也均是一些小型的導彈艇。

1989年,中國將剛剛服役不到兩年,而且還在南沙海戰中建立功勳的556號湘潭艦轉賣給了孟加拉國海軍。

這種轉賣其實是對孟加拉國海軍建設的大力支持,畢竟當時我們能拿出來剛剛服役的053H1型護衛艦,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孟加拉國海軍接收軍艦後,更名爲奧斯曼號,舷號F18,使得該艦成爲了孟加拉國海軍中的主力艦。

由於地形及氣候的因素,孟加拉國深受水患影響,加之本國人口衆多而土地資源緊缺,使得經濟的發展較爲困難。而經濟形勢直接影響到了軍隊建設,因此作爲“吞金獸”的海軍軍備很多年來發展一直比較緩慢。

1990年代末,沙特爲了感謝孟加拉國的支持,出資1.3億美元幫助其更新海軍軍備。

孟加拉國千挑萬選選擇了韓國的大宇造船廠,韓國造船向來以造殼子,然後拼湊裝備而著稱。再加上可能並不重視孟加拉國小訂單的因素,結果造成交付後的軍艦問題極爲嚴重,以至於不得不提前退役的笑話。

不過重金採購的軍艦直接扔掉顯然是不划算,因此這艘名爲班加班德湖號的護衛艦經過整修後又重新服役,成爲了孟加拉國海軍的旗艦。

21世紀初,孟加拉國的經濟得以發展,再加上安全環境的壓力,因此決定更新軍備,打造現代化的武裝部隊。

2009年,孟加拉國推出名爲《軍隊目標2030》的發展計劃,要求大規模擴充孟加拉國陸海空三軍,並推動軍事現代化。

就海軍艦隊來說,在此之前孟加拉國稱得上是比較現代化的軍艦隻有那艘問題百出的班加班德湖號和購自中國、然後經過現代化改裝的奧斯曼號。

雖然說手頭上寬裕了些,但孟加拉國還是挺務實的,沒有將有限的資金白白浪費掉。而是選擇了走我們上述提到的引進二手軍艦和採購部分新銳軍艦“雙結合”的路子。

而走這個路子恰好趕上了好時代,否則也無法實施。

當時間進入到2010年代,中國海軍的發展進入到快車道,一大批老舊軍艦退役,同時新軍艦的更新速度也極快。

孟加拉國由此引進了中國海軍退役的2艘053H2型導彈護衛艦——535號黃石艦和536號蕪湖艦,這兩艘軍艦退役時均已經服役了20多年,可以說將自己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祖國。

不過這型軍艦在退役時的技術狀態雖然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沒多大價值了,但放到孟加拉國海軍的位置上,則依然是妥妥的主力艦。

因此,在經過改裝後,這兩艘軍艦也被孟加拉國海軍以不大的代價所接收,其海軍的現代化作戰能力幾乎得到了翻倍提升。

孟加拉國海軍的目光不僅僅限於引進二手的主力護衛艦,其在2010年代發展海軍軍備的計劃是十分系統的。

該國還以2億美元的價格引進了2艘中國海軍退役的035G型常規潛艇,使得本國海軍的作戰力量從水面向水下延伸。035G型常規潛艇雖然不算很先進,但經過改裝後在孟加拉國海域使用還是非常合適的,而且2億美元的價格拿到2艘潛艇以及相應的服務,這在相關裝備方面可以說是“白菜價”了。

除了引進二手裝備外,孟加拉國還與簽署了引進C13B型護衛艦的訂單。

C13B型護衛艦排水量約1300噸,長約90米,寬約11米,最大航速25.5節,續航能力可以達到2000海里,具備防空、反艦能力和一定的對岸攻擊能力。此外,該護衛艦還具備執行海上監視、巡邏、保護海洋權益、搜尋及救援等能力,並且能在熱帶地區進行服務。

該型護衛艦合同簽署時正是中國大力建造056型護衛艦的時期,而C13B護衛艦的諸多指標也與056型護衛艦相當。因此C13B型護衛艦也被視爲是056型護衛艦的出口版本,當然了具體的配置和裝備還要與用戶需求相匹配。

2016年初,首批製造的2艘C13B型護衛艦交付到了孟加拉國海軍手中,分別是F111號和F112號。

在引進相對大型軍艦的同時,孟加拉國還在中國的支持下自主製造50米級的Padma巡邏艇,逐步具備建造軍艦的能力。

圖片作者見標註

另外在2012年,中國還爲孟加拉國製造了600噸級的LPC大型導彈巡邏艇,該艇裝備有1門76毫米主炮、2座6管火箭深彈發射裝置、2座25毫米雙聯火炮、左右各2枚呈一定角度對稱佈置的C704反艦導彈,是很典型的“小艇扛大炮”的配置。

而且此型導彈艇的後續艇也由中國提供關鍵設備,孟加拉國造船廠按照許可證的方式進行組裝生產,可以說是中國“授之以漁”的又一典型例子。

2017年,當後續兩艘導彈艇在孟加拉國船廠下水之際,孟加拉國海軍參謀長在致辭中表示:這是非常先進的軍艦,運用了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 開啓了中孟軍貿項目合作的新階段。兩艘LPC的加入,將提升孟加拉國的造船和國防能力。

除了引進中國造各類艦艇之外,孟加拉國同時也在世界範圍內接收合適而二手軍艦,以增強本國海軍的制海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是引進二手軍艦和採購新銳的輕型艦艇,但總的算下來開支也並不算小。尤其是購艦是一回事,而人才培養和使用、維護同樣需要大筆資金。

孟加拉國之所以在幾年時間內有如此大的手筆,其內在原因仍然是得益於經濟的迅速增長。

在2008年時,該國GDP僅有916.3億美元,但到了2018年其GDP卻達到了2740.2億美元;2008年時,孟加拉國軍隊的軍費開支只有10多億美元;到了2018年,其軍費開支達到了30多億美元——比現在正在開戰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國加起來的軍費投入都多。

短短不過10年時間,孟加拉國的GDP及軍費投入均是10年前的3倍,這個增長速度放在全球來說,都是極爲罕見的。

因此,相對厚實的家底是孟加拉國海軍實力不斷得以擴充的關鍵。

所以在陸續引進了上述裝備後,孟加拉國海軍又引進了2艘中國造的C13B型護衛艦、2艘中國海軍退役的053H3型導彈護衛艦。

這兩艘C13B護衛艦舷號爲F113號和F114號,本月初新近入列的那艘C13B便是F114號,如果孟加拉國經濟不出問題,而且還有需求的話,後續可能還會引進該型軍艦。

而孟加拉國海軍引進的2艘中國造退役護衛艦則是我們文前提到的522號連雲港艦和523號莆田艦,這兩艘軍艦與最後一艘C13B型護衛艦同時入列。

所以現在孟加拉國海軍中,中國造千噸級主力艦有1艘053H1型護衛艦、2艘053H2護衛艦、2艘053H3護衛艦、4艘C13B護衛艦,另有2艘035G潛艇和一系列導彈艇、巡邏艇。

不誇張地說,在孟加拉國海軍中,中國造軍艦已經成爲了絕對主力。

對中小國家而言,在軍備建設道路上好高騖遠是不可取的。甚至說,個別大國也是如此,孟加拉國身邊就有這樣的現成例子。

夢想誰都有,但是夢想超越了自身的實際能力,那就只能是夢得越高,摔得越狠了。

對孟加拉國來說,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國力總歸是有限的,而海軍建設沒有重金投入更是不行的。但孟加拉國在自身國力發展的同時,選擇了一條合適的道路,倒是爲中小國家的軍備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