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长春迎来“渐冻”模式,但记者在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感受到,这里的大项目建设并没有“猫冬”迹象,一个个工地仍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施工人员抢抓东北最后的“黄金施工期”……“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项目落位与建设的效率。”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挂牌虽然还不到半年,但已呈现出在谈项目多、落位多、开工多的“三多”景象。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产业创新基地。

坐落于示范区中科大街的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88栋标准厂房正在加速建设。虽然项目一期工程尚未完全交工,但已有几个域外项目入驻。“这里不仅提供了标准厂房,还给予资金补助,让我们实现了‘拎包入住’。”交大增智技术创新中心是一家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人才与技术优势,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其产品包括非接触三维测量及检测技术、3D打印技术、快速铸造技术、快速模具技术等,该中心销售经理王深说,作为国内增材制造与3D打印行业领军企业,之所以选择将项目落位于示范区,看中的就是这里机制体制的创新。该项目落位其它地方,需要购地和建厂房,不仅工期长,投资也非常大,而落位示范区标准厂房内,让企业减少了近亿元的投资,仅用两个月就实现了投产,并与一汽等大型企业实现了技术合作,年内产值就能达到2000万元以上。

体制机制创新是示范区的一大特色,也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自示范区成立以来,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园区”的管理体制,先后成立了3个平台公司和5个产业园区运营机构,它们在技术创新、项目投融资、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示范区先后聘请王刚教授专业团队、李华哲知名企业家团队、杨柏良光电信息专家团队、金莱湘韩国中介机构团队等,在技术创业、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等方面建言献策。

长兴投资控股集团是示范区挂牌后成立的一家国有平台投资公司,主要职责是围绕“管委会+公司+产业园”,通过市场化运营参股相关产业,为驻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服务,让它们实现“拎包入住”。“我们的平台真正缩短了企业生产周期。”长兴投资公司总经理鲍星冶表示,平台公司为一些企业提供了标准厂房和资金支持,使企业生产周期缩短18个月~24个月。

不管是带着产品,还是技术,或是人才,示范区都会为其提供标准厂房和相应的资金支持。而灵活的机制体制,也提高了示范区工作效率,让企业落位当天完成签约。“我们没有想到,上午与园区洽谈,下午就完成了签约。”韩国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在与示范区某园区签约后感慨。

“之所以有这种效率,正是体制机制创新决定的,我们不仅有平台公司,厂房也是现成的,项目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直接签订协议办理相关执照,剩下的事就是短期内组织生产。”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发展模式的创新,让示范区更具投资魅力,目前已有十多个项目开工建设,一批国内外创新项目正在洽谈。

来源:长春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