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蓉在镇远县采访生猪养殖户杨志

9月18日一早,彭芳蓉3岁的女儿醒来,睡眼惺忪地坐在床上看到妈妈又在收拾行李,她有些不太高兴,用黏糊糊的语气问:“妈妈,你又要出差啊?星期几回来?”

“3天左右,这真的是最后一趟差了。我答应你,回来以后好好陪你玩几天,好吗?”彭芳蓉有些害怕看到女儿难过的样子。她就要出发前往荔波县完成《新黔边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最后一站的采访,不想被太多复杂的情绪干扰,必须一鼓作气走到最后。

10天后,9月28日22时33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推送了一条弹窗:《新黔边行(108)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的“文艺范儿”》,至此,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推出的《新黔边行》,历时5个月终于迎来“大结局”。

彭芳蓉在把推送转发到朋友圈时,反复编辑了很多遍文字,最后还是删掉,只留下一句:“此刻情绪有些复杂,我需要好好整理一下。”确实,5个月,绕着贵州与外省交界的31个县(市、区),与数百名采访对象打交道,扛着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的高强度压力,平均每3天推出2篇稿件,最终完成108篇文章,把发生在“黔边”的真实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这5个月,对彭芳蓉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她已有10年的新闻从业经验,但从未经历过像这样长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个专题的“大事”。这对她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方位的巨大挑战,既挑战了她既往对基层脱贫攻坚工作的认知,也挑战了对采访的理解、对写作的把握,如今走完这些路,她也认识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彭芳蓉与平塘县甲茶镇采访团结村村支书王长武,步行走上“天路”。

出发,去黔边

时间回到今年4月底的一天晚上。

正在家准备陪孩子睡觉的彭芳蓉突然接到部门主任李缨的电话:“小彭,有一个选题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绕着贵州省和外省交界的地方走一圈,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写这些地方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35年前,《贵州日报》有个专栏叫《黔边行》,现在如果再走一次,也可以与过去构成一个对照。”

《黔边行》?她听说过,贵州新闻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但是年代有些久远了,始终找不到完整的版本来阅读。这个系列成就了当时采访的两位前辈——刘庆鹰和蒙应富。再走黔边?到最基层的地方挖故事,看看最真实的脱贫变化,这个想法也让她感到兴奋。

“你先不着急回答我,如果要去,必须好好谋划,无论是行程还是采写工作,都是一个大工程,你想好了再回答我。”

其实李缨在打出这通电话之前,已经冥思苦想了很多天。

2020年快要过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最关键的时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在这个宏大主题上的报道实时跟进,精彩的文章层出不穷。文旅新闻部也想做一个相关的大选题,但是要怎么做才能有特色有个性有看点呢?这是主任李缨苦苦思索的问题。

最先敲定的是报道方式,李缨决定做“报告文学”,具体定位是“朴素地讲好故事”,不能太文学化,但是又要把故事讲生动,能吸引读者读下去。

接下来是选择报道对象。李缨希望对贵州脱贫攻坚的报道一定要有一个覆盖面,不能搞“散点式”。问题在于如何来选择这个“覆盖面”呢?李缨陷入了困局,而家属无意中的一句话给了她灵感:“如果那些曾经最穷的山区都已经脱贫了,那就很有说服力。比如麻山、瑶山、月亮山、乌蒙山……”她趴在地图上找出这几个地方,“不都在贵州的边边上吗?这就是新的《黔边行》啊!”李缨豁然开朗。

为了确保出精品,李缨决定由一名记者独自承担栏目,统一风格,统一质量。对部门的几位记者进行反复斟酌权衡之后,李缨拨通了彭芳蓉的电话。

挂了电话之后,彭芳蓉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原本差点马上就答应下来了,可看看身边的孩子,她又陷入纠结当中。不到4岁的孩子特别粘她,几乎每晚都要挨着她才能入睡,而她60多岁的母亲近来患了风湿,多走几步都疼得不行,请她来帮忙带孩子不知是否吃得消?她把这些忧虑一一摆出来,没想到丈夫比她决定得更快:“去啊!这么好的锻炼机会,落在谁头上会拒绝?正好我这段时间有空,我陪你去!”第二天,她又向父母说了这事,竟同样得到肯定的回复:“家里你不用担心,自己注意安全。”

“去吧,去吧!”在家人的鼓励之下,她开始着手出发前的准备。

彭芳蓉刻意不对即将到来的长时间采访和遥远路途做过多预设,她认为想得太多反而会捆住手脚,只一心扑在行程规划和采访对象的提前联络上。李缨给她提供了35年前《黔边行》专栏的所有文章,她也在网上下载了一张贵州省地图,对照着把各县(市、区)列入表中,计算出最合理快捷的路程,再预设每个地点侧重采访的内容,顺便买了一个手机拍摄稳定器和一支录音笔。

在接到李缨的那通电话两天后,彭芳蓉和丈夫一起出发去往第一个地点:水城县。她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踏上“征途”时的心情:兴奋、紧张,以及对未知的好奇。

△彭芳蓉在荔波县板寨村与老支书交流

共情,那些女性

一切都来得很快,容不得一丝犹豫。根据李缨和她商量的计划,从5月1日开始,每天要推出一篇稿件,按照这种节奏,她必须保持每天一篇的速度持续写作。她每周用3至4天前往各县(市、区),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周末的时间稍微宽裕点,就尽量多写一些,密集的行程和稿件形成一股力量推着她不断往前。

后来,彭芳蓉再回头看这段经历,直言这是一趟注定受到感动的旅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很难想象为什么有人靠自身努力好不容易‘逃离’大山,却又义无反顾地重回大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很难想象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天路’,那些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修成的水坝,是在怎样的集体力量和智慧之下完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甚至不知道曾经生活在麻山、瑶山这样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的人们,是怎么走过那些苦日子的。”

但在这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故事中,最让彭芳蓉深受触动、产生强烈“共情”的还是那些女性。

在这5个月的采访中,彭芳蓉见到很多不同的女性,她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说着说着就会流泪。倒不是因为流泪才动人,而是这眼泪背后藏着很多艰辛和无奈,而这些情感是彭芳蓉也正在经历和感受的。

在桐梓县,她见到两个孩子的“90后”妈妈刘丹,这个年轻的母亲经营着种植、加工天麻的农产品公司,回想起创业的个中艰难,她忍不住红了眼眶。彭芳蓉理解这种感受:年轻女性想要创出一番成就,必然要舍弃自由与安稳,自己做记者尚且如此,更何况创业女性?

在水城县马龙村,女支书毛龙线说起自己的工作日常,脸上总带着笑意,但提到独自在六盘水读书和生活的儿子时,她低下头,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彭芳蓉当然也有同样的感受,她想起去松桃自治县出差的那天,为了能当天回家,她凌晨5点就出门赶第一班高铁,身体不佳的父亲起了个大早开车送她,母亲则在家陪女儿。在去往铜仁的高铁上,她收到母亲的消息:“你给幼儿园老师请个假吧,小孩从你出门就开始哭,哭了一个多小时,现在刚刚睡着。”看着这条消息,彭芳蓉恨不得马上奔回家中。正是因为有相似的经历,她更能理解毛龙线内心的愧疚和无奈。

一路上还有许许多多让她感同身受的女性:盘州市滥滩村女教师许秋艳、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的蔬菜产业致富带头人杨元桃、兴义市乌沙镇的养殖致富带头人毛文娅……她与这些女性交流越深,越发现她们和自己一样有一个同样的信念:既然作出了为事业付出的决定,就要干出成绩,不然那些对孩子的愧疚,以及遭受过的艰难都毫无意义。

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彭芳蓉和她们都有着新时代女性共同的面貌,这种人性的闪光让她越发肯定,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之中,女性早已将陈旧的形象颠覆,她们并不依附于谁,而是在接受了平等的教育、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用自身的能力和魅力撑起一片天空。她将这些感受融入笔端,写出的女性故事不仅真挚感人,同时也展示出“她时代”中的女性力量。

△彭芳蓉在荔波县洞流村采访脱贫攻坚队队长侯开富

收获,再回首

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裴在评论文章《见证千年梦想的大道之行》中将《新黔边行》归纳为书写脱贫攻坚的大道之行、见证千年梦想的大道之行、锤炼提升“四力”的大道之行、传承时代精神的大道之行。新闻阅评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喻子涵也在评论文章《大写脱贫攻坚,重塑贵州形象 ——〈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阅读体验》中评价:这组行走“黔边”的深描,不仅为贵州减贫史留下精彩的一笔,也为贵州新闻传播史增添了典型案例。

随着《新黔边行》系列文章陆续推出,收到的评论也越来越多,曾经的媒体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守湖,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余妍洁,铜仁日报社编委、融媒体编发中心主任张勇,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李家禄,作家杨宛、武明丽、林小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发来评论,可见这个重磅策划的影响力正不断扩散。

最开始,李缨和彭芳蓉商量采访尽量在2个月内完成。在走完一圈、发出60余篇稿件之后,反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读者通过朋友加上彭芳蓉的微信,每天等着更新。这些反馈,对策划人和执行人而言是莫大的鼓励。李缨果断决定,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扎实,脱贫攻坚这个宏大的主题包含了太多丰富内涵,60篇文章不足以全面记录,还需再做补充。所以,彭芳蓉还需要再走一次。

△在习水县飞鸽村有三块界碑,走到界碑也是走到贵州最边远的地方

在沟通这一想法时,彭芳蓉内心有一瞬间小小的崩塌。好不容易见到了胜利的曙光,却又要从头再走一遍,途中那些艰难和疲惫一下子翻涌而出。但翻看前面已推送发出的文章,又确实如主任李缨所说,在一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虎头蛇尾,那就浪费了一个难得的好选题。同时,接二连三的评论文章,以及那些辗转加上自己微信等着《新黔边行》更新的读者,也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黔边行》已形成一定影响力,许多双眼睛都在盯着——这个策划会以怎样的方式结尾?

如果说一开始彭芳蓉出于对职业的尊重和使命感,把《新黔边行》当作一个艰巨的任务去完成,那此时她已有了不小的变化,在外部的高度关注、内心要对历史负责的压力之下,她已将此当作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她甚至感觉自己和《新黔边行》“长”在了一起。

虽然未曾向主任李缨表达过这些复杂的想法,但李缨早已从文字中看到她的疲惫。为了给彭芳蓉鼓劲儿打气儿,李缨决定挤出时间陪跑:“接下来的行程,我尽量陪你一起走完。”老师的支持已经做到这份上,彭芳蓉的底气也更足了,她们再一次踏上行程,几乎把“黔边”又走了一遍。

△彭芳蓉在采访中用影像记录

9月28日晚,最后一条推送收官。之后,李缨和彭芳蓉分别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推出一篇《策划人语》和《作者说》,从策划、采访到写作等各方面,回顾了这个专题的创作过程。

这几篇文章推出后,彭芳蓉的朋友圈像炸了锅一样热闹起来,不断出现评论和点赞的提示。

“我不爱看冗长的文章,但《新黔边行》我每一篇都认真看完,有钦佩有感动,好策划、好执行、好作品!”

“新时代新长征,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这史诗般的系列报告文学,由两位女人完美完成,这让我无端地想起‘108’将,想起铿锵玫瑰,想起巾帼……”

“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朴素地讲好故事,足迹遍历黔边。一个有创见的思路,一个辛苦的历程,108篇真实感人的报道,一份可贵的实证资料。”……

彭芳蓉翻看着这些评论,傻笑了很久。她自认为是一个温和寡言又不善表达情感的人,即使在《新黔边行》的写作中,她也将那些途中收获的感触尽量克制地收在笔下,而读者们都准确接收到了这些情感情绪,这对她无疑是莫大的鼓励。

栏目收官之后,很多人和彭芳蓉聊起《新黔边行》,人们很好奇,这个身材娇小、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子,到底有何强大的毅力走完这么多路?写下这么多故事?而彭芳蓉也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断复盘这5个月的经历。置身其中的时候,她来不及“多想”,置身其外的时候,不断“复盘”又带来许多新的感悟和认识。

在她看来,不断刷新她认知和能力极限的《新黔边行》,正是重在一个“新”字。不仅要写出新的社会气象,展现贵州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也必须创新。《新黔边行》写作,最难的地方在于“朴素地讲好故事”,作者彭芳蓉用一种不近不远不高不低的平等姿态与受访者对话,这种姿态是成就《新黔边行》文学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下笔之前,彭芳蓉也思考过很久,报告文学是对这个系列作品的定位,但自己的表达方式必须与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有很大不同,她更擅长讲故事,把此前研究过的非虚构写作手法融入到笔下,让作品看着像小说,却又是非虚构的故事,其中一些信息具有新闻性,但在行文上却完全不是新闻报道的手法。

△彭芳蓉在锦屏县与湖南交界的界碑留影

如今,108篇文章画上句号,她也履行承诺回到家中陪孩子玩了几天。但《新黔边行》在她身上带来的改变已经显而易见,她和这个策划一起走到贵州最边缘的大地之上,一起看到了许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一起体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一起感受人们在时代进步之下发生的思想转变。有人说她成就了《新黔边行》,但在她看来,这一趟集师长策划、家人支持、各界专家和读者高度关注的旅程,更已成为影响她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推动着她走向全新的开始。

来源丨贵州改革

作者丨向秋樾

编辑丨李玉珠

责编丨李文娟

审核丨侯清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