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比如古人說人生在世關鍵是要防禍於先,“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

查理·芒格也有個類似的表達:看透最傻的事,敬而遠之!

這都是說,人生在世,成功不是因爲你聰明,而是你能“看透最傻的事”,並敬而遠之。

牆要倒下來的時候,你還站在那裏,這就是傻啊。我們這一輩子究竟能怎麼樣,往往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避開了那些讓你倒黴的人和事。

人到中年,愈來愈體悟到這點,少就是多,我們要慎重對待身邊的人和事,要在麻煩還沒有找上門來的時候就避開麻煩。

有次陪一個老大哥出差,路上遇到一個碰瓷的糾纏不休,我那時候年少氣盛,準備下車與他用手腳理論一下。這時大哥叫住我,很乾脆掏錢給對方。

中午喫飯時候我還是氣憤難平,說我們是佔理的一方,就算打架也輸不了,爲什麼多花那個冤枉錢。大哥笑着說你不懂,這種人往往心狠命賤,你與他拼命最不值了,將軍趕路,不追小兔,你要學會破財消災,喫虧是福。

這可能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學到的最重要的課之一。

風起於青萍之末,我們要想過好這一生,就必須要學會體察秋風未起的時候,見微知著,以防患於未然。

世上的成功者,幾乎都有這樣的素質。

俞敏洪曾說他當年跟馬雲一樣都有過美國之行,兩人都體驗過一番互聯網,但俞敏洪只是在新東方搞了個電子郵件系統,而馬雲卻萌發了做電子商務帝國的念頭。

同樣一件事,人的認知不一樣,格局和結局也截然不同。

馬雲經常說企業要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屋頂,任正非表示要在冬天來之前準備好棉衣,都是在表達萬事要事先準備,不能事到臨頭抱佛腳,那就太晚了。

不過,向前看永遠都是明智的,但高瞻遠矚總是困難的。未雨綢繆說起來容易,真做起來也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好。

實際上,要想具備這樣的素質和能力,除了自身的悟性之外,還要經過很多次的歷練和學習。

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和反饋、調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爲我們都不願意喫虧上當,就過於依賴聰明才智,因此,人生之路反而是越走越窄。

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世上也沒有完美的人,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都處於一種防備的狀態,這樣太緊張,也不可持續。

厚德才能載物,成功不是聰明的極致,而是道德的修養有成。

但要注意,厚德載物也並不意味着受人欺,其實,道和德是一體的,簡單來說,“道”指規律,“德”指循規律而行。

所以,我們應該是追求道德,而不是聰明。

最後說一個我自身經歷的事情,曾經參與過朋友的生意項目,本來前景不錯,大家都能賺到錢。但生意做下去後,卻一直賠錢,什麼原因?

因爲“人”錯了,理念錯了,事實就是如此,事情做不成,往往都是人出了問題。而我發現人的問題又解決不了,錢也退不出來,那能怎麼辦?只能是果斷止損,而且你不能說什麼也不能做什麼,說多成仇,做多錯多,因爲每個人都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所以說人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芒格說他與巴菲特,“我們能成功,不是因爲我們善於解決難題,而是因爲我們善於遠離難題,我們只是找簡單的事做。”

如《道德經》所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修煉這種“一葉知秋”的規律、道德境界。

這樣的人其實不多也不少,比如那種“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的人,比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人。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做到這點,就是有道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