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薇

花生又被稱爲“長生果”,從新疆策勒等國家級貧困縣,到河南正陽縣、山東莒南縣等省級貧困縣……都因小花生而精準脫貧,走上小康路。制定產業規劃、篩選區域專用品種、改進提升收穫與加工技術,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分類指導……15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領域用技術服務於產業,執着於扶貧攻堅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花生產業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王強研究員一直以花生爲基,用科技夯實產業扶貧之路。

作爲我國花生加工產業的領航者,王強從事花生等堅果加工領域研究30餘年,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化,層層推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科技的力量,藉助當地優勢資源,讓產業實現真正扶貧,幫助當地羣衆真正致富。”王強深諳這一道理。自2016年以來,王強立足自身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技術優勢,帶領研發團隊先後赴新疆南疆、陝西安康、河南正陽、河北易縣等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扶貧,每年扶貧多達180人次。5年來,先後組織500多名花生專家多次深入到新疆喀什、和田、阿勒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塔城等地的貧困鄉村和沙漠邊緣兵團的田間地頭,調研品種資源與花生生產、開展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並針對專用品種引進與試種、收穫與加工等薄弱環節進行重點幫扶和技術支持。

創新模式 精準發力

多年來,王強帶動團隊免費爲新疆策勒、疏附、阿克蘇、精河等地提供花生加工專用品種30多個,並在阜康、121團無償爲種植大戶進行花生機械收穫現場展示與技術指導,解決了目前新疆花生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有效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

王強研究員(右)在新疆精河縣花生基地作技術指導

王強研究員(右)在新疆精河縣花生基地作技術指導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新疆花生種植和收穫的關鍵時期。王強帶領團隊到新疆兵團農二師37和38團、和田策勒縣、墨玉縣、克拉瑪依等地進行調研幫扶30餘次,現場指導專用品種選擇、機械化收穫、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利用技術。通過多年的摸索,王強立足新疆花生產業現狀、特點、規模和潛力,總結並建立了適合新疆地域特色的“林果—花生套種、棉花—花生輪作”產業發展模式和對應的科技扶貧新模式。通過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僅2019年一年,喀什、和田地區林果套種方式增加花生種植面積1萬多畝,帶動2000多名農戶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既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帶動了農戶脫貧致富,又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2020年,新疆繼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着力構建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增值、農民增收,力爭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率160%以上。“花生產業無疑是一個實現產業增值的突破口。”新疆農科院農產品儲藏加工研究所所長張平告訴記者,和王強對新疆多地考察後發現,新疆發展花生產業得天獨厚。一方面,新疆氣候乾旱、降雨量少,這種特殊的氣候條件,減少了花生浸染黃麴黴毒素的風險;另一方面,新疆農業種植結構單一,棉花種植產量佔全國70%—80%。種植花生可起到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目前,在王強的支持下,新疆篩選、引進36個花生品種,其中有的品種出油率可達50%。如今在新疆,花生種植面積已達到10萬畝左右。

在張平看來,花生產業在新疆的紮根,最大的益處是改變了新疆農業種植業單一的格局。同時,花生當之無愧稱得上是脫貧攻堅的突破口——在新疆,作爲優勢作物,花生畝產可達400公—500公斤,遠高於內地花生產量。“花生產業已在新疆開了頭,未來會成爲最有前景,最具潛力的產業,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積極作用。”張平對新疆花生產業在的發展滿懷信心。

授人以漁 樹人扶智

在王強看來,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已經進入規模性增長向提質增效增長的經濟轉型期,但多數企業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加工企業都面臨着新舊動能轉換和升級轉型等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如何破解這些瓶頸難題,科技創新是第一要務,而“農產品加工人才”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多年來,王強一直把人才培養、樹人扶智,建立扶貧長效機制作爲科技幫扶的發力點。並通過人才培養、項目協助、舉辦戰略研討會和培訓班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支持新疆農產品加工領域科研與人才團隊建設,爲全疆特色資源的增值、農民脫貧致富提供科技支撐。

張平介紹,新疆農科院加工所正是在王強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早在2009年,王強就倡議並協助新疆建立了自治區唯一的農產品加工科研機構——新疆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面對成立之初加工科技人才嚴重缺乏等問題,王強積極培養和輸送人才。目前已培養30餘名農產品加工科技人才,11名碩博士研究生,2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抓住“牛鼻子” 引領致富

貧困地區大都是產業發展落後地區,如何抓住“牛鼻子”,全方位扶持產業發展,引領帶動農民增收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做科研不僅是爲了報成果、獲專利、寫論文,更重要的是指導農業實際生產,讓農民增產增收過上好日子。”王強如是說。從新疆策勒、河南正陽到山東莒南,30年來,王強及團隊成員的足跡先後遍佈全國20多個貧困地區,每年田間地頭的試驗和技術指導多達180天,爲3萬多農民送去了加工專用品種,協助推廣種植加工專用品種680多萬畝,並無償地將加工專用品種和技術送給貧困地區企業。

“今年收成又增加了。”每當接到農民、企業家打來的報喜電話,都是王強最高興的時候,也是這份跨越千里的互動和情誼,給了他前行的動力。

新疆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產後加工是短板,如何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後加工增值是脫貧致富的關鍵。針對新疆花生髮展潛力大,但存在加工專用品種缺乏、機械化水平低、精深加工產品少等問題,王強致力於解決新疆花生產業發展的困境,向中國農業科學院、新疆自治區提交了“關於大力發展新疆花生產業的相關建議”等近10份建議。經過多年努力,兵團第一個有關花生科技的攻關項目“新疆花生加工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與產業化示範”於2018年立項,隨後“二師”科技攻關項目“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南緣花生綠色豐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等項目也相繼獲得立項。

王強作爲項目首席科學家,凝聚全國花生科企力量,採取“外引內培”方式,引進益海嘉裏集團在昌吉投資建設1條出口花生生產線;與新疆天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3條與新疆花生種植配套的機械化收穫、乾燥和儲運新技術及示範線;與新疆北合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山東花生研究所合作篩選出6個適宜南北疆機械化種植的花生加工專用品種,並在克拉瑪依示範種植2000多畝,使原料收購價每公斤提高0.4元,帶動貧困農民3萬餘戶增收,爲新疆花生高標準出口和加工提供了技術支撐。

除了新疆,多年來,王強也爲全國各地的花生種植貧困縣出謀劃策:爲全國花生種植面積最大縣河南正陽縣籌建了花生食品加工研發中心、花生產業雙創孵化中心等,幫助正陽縣於2018年獲批創建了全國唯一一家以花生爲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助力正陽縣於2019年脫貧摘帽;爲全國花生加工企業最多的縣山東莒南縣20多家花生加工企業提高單產水平,僅山東金勝糧油集團年花生油總產能達100萬噸,單廠生產能力躍居全球第一,助力了莒南及周邊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協助打造了莒南花生齊魯樣板,讓莒南成爲全國花生加工與出口第一大縣,探索了一條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成功之路。

優選品種 夯實基礎

小花生能夠帶動這些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實現脫貧,靠的是科技支撐,而科技的背後,是王強幾十年如一日對花生從基礎到應用研究的層層深入。

我國傳統的高溫壓榨制油工藝雖然油聞着香,但油的營養損失大、蛋白變性程度重,餅粕僅能用作飼料。如何走出當前花生產業“品質差、附加值低、損耗大”的窘境?王強帶領團隊遍訪全國油脂加工企業1500多家,歷經10餘年,成功創制擁有自主產權的“花生低溫壓榨制油與餅粕蛋白聯產技術及裝備”,突破傳統花生制油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建立了國內第一條年產10萬噸的花生低溫壓榨制油與蛋白聯產生產線,該項新技術也在花生主產區的多家大型企業推廣應用。

2012年8月,在“第十四屆國際穀物科技與麪包大會暨國際油料與油脂科技發展論壇”上,王強獲頒ICC最高學術獎——Harald Perten Prize。該獎項的獲得表明我國在穀物加工研究領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特別是在穀物加工特性與品質評價方面已走在國際前列。

2018年,經歷了無數次失敗與驗證的基於花生蛋白製備的“人造奶油替代品”又一次掀起了技術革新的大浪。同時,利用花生蛋白製備的適合中國飲食習慣的新型植物蛋白肉加工技術裝備成功問世,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核心技術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引領了中國新型植物蛋白肉行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是世界第一花生生產與加工大國,但不是加工強國。長期存在原料混收混用、產品品質差、產業效益低的瓶頸問題。爲了破解這些問題,2019年,王強牽頭組織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完成的“花生加工適宜性評價與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中國農學會評價專家組評價表示,該成果整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花生加工適宜性評價技術方法、加工特性指標的便攜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設備及專用品種專用制油工藝方面達國際領先水平。王強表示,這一成果首次按加工用途進行科學分類並篩選出花生加工專用品種,破解了混收混用的瓶頸問題。創建了專用品種的專用加工工藝,研發出原生初榨高油酸花生油、高品質花生醬等新產品。

“整合資源、協同創新,集全球之力廣泛收集花生品種,篩選加工專用品種,爲全球開發高品質花生產品提供基礎保障,也牢牢把握了世界花生加工話語權。”王強堅信,中國的“小花生”不僅會助力更多地區走上小康路,也必將會譜寫世界花生的大文章。

採訪後記

全國首批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9年度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在諸多榮譽面前,王強說,他最看重的是能用自己的科技之長,助力產業脫貧。

王強從事花生加工研究30多年,始終用一顆赤誠之心,堅持耕耘在花生科研、轉化和扶貧工作第一線。多年來,他專注於花生研究,從專用品種分類、品質評價到加工應用,相關技術已推廣到全國26個省市區,加工產值突破148.5億元,有力助推花生產業快速發展,使其成爲我國農業領域爲數不多的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話語權的特色優勢產業。

在採訪中,一談起花生,便能夠感受到王強對我國在花生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的獨到見解和滿滿的自豪感。王強正是我國千千萬萬個有情懷的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縮影。他們在我國脫貧攻堅、奔向小康的路上一路高歌。相信在這些食品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在下一個5年、10年,我國食品產業必將更加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