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少数民族”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无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中阿朵带来的新民族音乐,还是HAYA乐团在《乐队的夏天》里的精彩演绎……

但很多人谈到“少数民族”的第一印象中往往都是“淳朴”、“接地气”,好像和“时尚”、“潮流”完全挂不上钩。

但现在好像不一样了,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也正在尝试更多新颖的方式,不断打破人们传统印象,无数人也通过镜头和视频不断了解这种新的“不一样”。

这次,我们就和三位少数民族青年聊了聊关于身份和身份之外的故事……

设计出“能穿出去的藏服”,

是我努力的目标

才仁永吉|藏服设计师,藏族,24岁

永吉前段时间小火了一下,有人把她发的视频剪进了少数民族美人集锦中。人们纷纷被她的美貌折服,同时想要她身上裙子的链接。

在永吉的视频里,有她设计的衣服,以及一条无名河,那里凝结了她大部分童年记忆。

小时候,爸爸会骑着摩托带她和妹妹去河的对岸挖虫草,一个月的虫草季可以挣到 4000 元钱。每天回来时就在河边洗洗脚,如果被妈妈看到,还会抓着她去河里就地洗澡。

都说藏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她也不例外,不只是藏族舞,她还自学了街舞。平时她总是活泼过头,总是和男孩们追着玩,还被老师称为飞毛腿,有次差点把手指弄断。

就是这么好动的女孩,总会在看到电视里的时装秀时安静下来。灯光、T台、模特以及他们身上的衣服,都让永吉着迷…… 非洲部落的流苏和昆虫图腾、印第安部落的印花、东方元素的水墨画,她看到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的别样时尚。

永吉开始想,藏服是不是也有这个可能?

在一个民族服饰的秀台上,永吉带着家乡康巴地区的蜜蜡头饰亮相,一出场就感觉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下场后甚至有人找她拍照。但永吉知道,大家不是觉得她有多好看,而是民族服饰的功劳。让永吉惊艳的还有一个内蒙古选手用羊角做的头饰、像羽毛一样漂亮的裙子,都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永吉觉得改制藏服的事不能再等了。

在玉树,偶尔有游客购买藏服,但大多买去只是用来拍拍照,回家就将它放进了柜子里。这也是永吉决定改制藏服的原因——要跟现代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知道藏族服饰也有潮流的一面。

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藏族服饰都比较单一,松松垮垮绑在胯上或系在腰上。永吉觉得藏袍变装不是要把传统打破,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一点时尚元素和符号。

说干就干,永吉设计的第一件藏服,是自己亲手做的,足足花了一个月。她在藏服传统的素白衬衣袖口和领口上,融合了藏族传统符号和街头品牌花纹,又加入现代服装修身的设计,用藏族传统真丝布料剪裁、缝制。

后来,永吉常常把自己的画稿交给一位做藏服的老师傅制作,让时尚设计与藏服传统手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接下来,她说自己还要和专业民族服饰设计师学习,希望设计出大众都能穿出去又比较实惠的服饰,让更多人看到甚至喜欢上藏服。

虽然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永吉也不舍得让这些新式藏服被关在衣橱里。于是,手机就成了她的记录者。镜头记录了她穿着自己亲手设计出来的藏服在山间、河谷、毡房旁起舞的影像……

画面中生动的笑容与藏服上的精致花纹与利落剪裁,吸引了无数关注。评论里有人说看了视频决定去青海旅游,也有人说第一次发现藏服也可以这么华丽现代……这些话语让她既欣喜又失落。

她欣喜于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受人们喜爱,也失落于藏服的魅力竟被掩藏许久。

采访时,永吉刚刚抵达酒店,这次她代表藏区去山西参加一个国家级超模比赛。每次去参加比赛,藏服都帮她成为人群的焦点。

未来,永吉还是希望通过镜头去展现藏族服饰的多样化,但她更希望的,是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穿着她设计的藏服走上街头。

不断地摔,不断地摔,

我跑出了自己的风格

白韩杰|跑酷教练,蒙古族,22岁

生长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白韩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默寡言,接受采访时正在吃用麦片做的早餐。如果不是主动说起,很难把他和跑酷这种刺激的运动联系在一起。

有时在跑酷团发的视频下,不少人会评论说“不愧是吃牛肉长大的,力量就是强”。

但白韩杰却说 “牛肉是不可能天天吃的哦,也太奢侈了。”

牛肉干不常吃,马倒可以常骑。他所在的城市离草原不远,只要父母有空,就会挑日子带他去骑马。内蒙古的马匹大部分散养,想跑去哪里吃草就跑去哪。就连被人骑着,也不用像城市马场里的马一样,一板一眼学那么多规矩。坐在马背上,听着耳边呼啸的风,总会让白韩杰想到“蒙古马精神”,这也是年少时的他生活里最刺激的片段。

白韩杰作为体育生,小时候喜欢短跑,从农村的草原到城市的跑道,他说他喜欢那种“玩命”的感觉,那种速度,就像马奔驰在草原上。高中时,凑巧看到世界杯「鬼抓人」比赛,看着选手们通过鱼跃、撑跃等动作在狭小的场地中躲避障碍,逃开追逐,让这位追风男孩心潮澎湃。

他跟着视频学习跳跃、空翻……没有专业的场地,就在草原上的山坡上,往下去跳。不断地摔,不断地摔,手掌膝盖胳膊肘常带着伤。但他并不退缩,反而觉得自己征服了脚下的草原。

但因为没有专业指导,一些危险动作他依旧不敢尝试。直到大学遇到客座教授的跑酷团教练,白韩杰才终于找到了组织。那是呼和浩特唯一一个跑酷团体,白韩杰有了真正的专业训练,仅仅一个月的学习,他就通过了实习教练的考核,成为团队里唯一一个蒙古族教练。虽然饱受着伤病的困扰,但他说自己不会离开,因为蒙族的孩子看到蒙族教练的话,可能会更亲切一点。

跑酷团常常和街舞团互相交流,也会将街舞的地板动作融入跑酷,但白韩杰始终觉得动作中缺了一点灵魂。他想起了自己看过的许多国外跑酷视频,他们在米兰的时装周、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沙丘上、甚至在纽约的早高峰车顶……白韩杰脑海中浮现了内蒙古的草原。

“为什么我不能像草原上的马一样飞驰呢?”

当他尝试着将马的动作融入跑酷,眼前的训练场地好像已经幻化成草原。他自己也从台阶上的穿梭变成了草原上的自在奔腾,凌空的感觉就像在飞一样。

后来,他开始把这种感觉呈现在镜头里:草原上,他和迎面而来的马对跑,在马飞驰经过身旁的那一瞬间,做一个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别看短暂简单的小片段,却也是经过设计的巧妙视角和无数次的摔打。

不过,新的尝试让白韩杰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在草原上奔跑,不断跑,不断摔,以前他要像马一样去跑,现在他要像马一样去跃。蒙古族的魅力不仅在马头琴与呼麦的音符中被传递,也在这一帧帧的跳跃的影像中被继承。

视频发出后,慕名来了许多学员,他也接到了外省的比赛邀请。他说年轻应该是抓紧时间去尝试,去做一些自己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去闯一闯。

我想用科学的语言

将苗族人的智慧展现给世界

Lulu|纳米研究员,苗族,26岁

Lulu 生长在贵阳,在加拿大留学、现在在北京工作做科研。日常喜欢摄影、打卡新店、玩冲浪和潜水。因为自小被带着看世界,已经把国内外都旅游了大半,她最喜欢冰岛和挪威。

这位乍一看已经和苗族身份没了关系的女孩,却正以“让苗族的智慧被全世界看到”为目标而努力。

在国外上学时,有中国同学来搭话,话题总在 “你来自哪?我来自贵州贵阳” 时终止。贵阳对他们来说是知识盲区,更别说人们印象中总笼罩在山雾里的苗寨,都是 “未知之地” 。

Lulu 的爷爷曾是苗寨里唯一的初中生,他靠着全族人凑的鸡蛋、衣服,才走出大山,在县城读完了书。Lulu一家所受的苗族恩情不止这些,她现在所做的纳米碳研究,也来自小时候的经历:过去,寨子里有人受伤,人们就会把锅底的碳灰刮下来敷伤口;小孩吃坏肚子,喝炭灰水也立刻就好。这种人们代代相传的法子,其实就是纳米碳的变种应用。

其实,那时候刚回国的Lulu感觉很迷茫,却想起了记忆里爷爷常跟爸爸说的“不管你走多远,你都得知道自己的根”。从家乡的小城走向一座座大都市,Lula一边在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一面更想要回到家乡从事纳米碳研究,如今她已经获得了 10 多项专利。

但她并不满足现在的成绩,她还是想带着她的产品走出去,并且打上“苗族”的标签。但不少消费者甚至经销商,只要看到“来自苗族”这四个字,便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又是一种无法被科学解释的“祖传秘方”,甚至被看成一种新型的“蛊”。

这令 Lulu 很受挫,她有时候反思这阻力来自哪里,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吗?又或者是声音还不够大吗?

面对这个状态,Lulu曾去岜山苗寨支教半年, 在教英语的间隙,她会给孩子们放各种视频和旅游时拍的照片,想为他们种下一颗探索山外世界的种子。

她想,当大家都一起变强时,世界也就会听到来自苗族的声音了。

但在那之前,Lulu依旧独自呆在北京,在科研企业学习他们的技术与方法。在Lulu看来,“民族”这种东西不是你所表现出来的,而是精神支柱,这也是她为什么一直要坚持推广纳米碳的原因。

研究之余,Lulu也会买些民族特色的服饰,比如苗族扎染和旗袍来自己搭配,但在生活中,她更多时候还是个看不出任何苗族元素的人。只要在做介绍时,才会让大家发现她的秘密——“我是苗族的”,她希望纳米碳也能像自己这样,在极其亮眼时报出苗族的名号,彻底打破人们对苗族的偏见。

Lulu觉得这一天不会太远。

在时代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被误解的,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年轻人。

近几年,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不仅是高山之巅藏服可以被穿进城市、草原上的骏马可以借由跑酷跑进城市、苗族的药方可以借由化学方程式被清晰解释……

虽然,他们所受的关注度依旧很少;虽然,还是有很多固有的标签;虽然,自己的力量过于渺小……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近日,vivo S7联合8KRAW推出了一支使用vivo S7前置镜头拍摄的4K视频短片,用镜头展示了才仁永吉、白韩杰、Lulu他们这批当代少数民族年轻人身上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新风貌。

世界的重心已经向年轻人倾斜,未来的世界,必然是年轻人来定义的。一直以来,vivo S系列作为年轻时尚的代名词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不管是写字楼里的一日三餐还是使用无人机施肥的新水稻,只要打开 vivo S7前置镜头,就能为自己创造被世界看到的机会。

而那些“未知”和“神秘”,便在这一个又一个坚定的目光中被渐渐击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