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提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初,國民政府的國庫裏只剩下了不足3萬兩黃金;

之後接手了汪精衛僞政權的所謂“國庫”裏的49.5萬兩黃金;

然後通過發行金圓券從老百姓手中套來184萬兩黃金;

美國又支付給中國軍用機場建設費用4億美元,國民政府用其中的2.2億買了600萬兩黃金;

刨去一系列的花銷,到1948年底,國民政府國庫裏大概還剩下400多萬兩黃金。

隨着解放戰爭的順利推進,國民黨反動派節節敗退,尤其是淮海戰役之後,徐州解放,通往南京的門戶大開,解放軍隨時有可能渡過長江……

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大肆發行金圓券,導致崩潰式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嚴重到“轉過條馬路,物價就要翻一番”,百姓的經濟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在民國最繁華的大上海,許多富人都在策劃着如何逃離……

蔣介石過的也不安生,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鬥爭從來沒停下過,這時出身桂系的副總統李宗仁開始“逼宮”,逼迫蔣介石“下野”……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不得不考慮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雖然這時候,國民黨反動派還佔領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區域,但是蔣介石唯恐南京上海一帶“丟失”,開始考慮,國庫裏的黃金該怎麼辦。

1948年10月9日,蔣介石和“央行”總裁俞鴻鈞進行祕密會談,就商議了將國庫裏的黃金轉運到其他地方保管的問題。

但是黃金要運往哪裏?

俞鴻鈞

很多人認爲,在蔣介石思考應該運到哪裏去的時候,幕僚張其昀起到了一定作用。

隨着國民黨反動派的節節敗退,往哪撤一直是內部爭論的問題,其中張其昀是堅定地“東撤論”堅持者,他認爲臺灣可以作爲國民黨再次積蓄力量的基地:

首先,臺灣海峽寬闊,對於缺少海、空軍的解放軍來說,無疑是一道天塹;

其次,臺灣地區亞熱帶,適合各種作物生長,足以支持軍民的需求;

再次,臺灣島內留有日軍佔據時代的基礎,加以利用,方便恢復發展;

還有,臺灣長期被日寇佔據,抗戰勝利迴歸祖國後,人心所向仍然偏向國民政府,可以加以利用;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共產黨人在臺灣島內的活動很少。

張其昀

1948年11月底,俞鴻鈞再次被召喚到蔣介石的辦公室,這次他被告知,要開始將國庫中的黃金運送至臺灣了。

1948年12月1日,海關緝私船“海星號”接到最高機密任務,任何船員不得離開海星號,等待後續命令。直到深夜,海星號才接到下一步的命令,並不是像往常一樣打擊走私,而是緩緩的起航,然後開到了上海外灘,,停靠在了“中國銀行”的專用碼頭。

然後,一隊隊的挑夫出現,在荷槍實彈的軍事人員的監視、護衛之下,一箱一箱的“貨物”被搬運上船。

安置完“貨物”之後,海星號緩緩起航,在一天一夜之後抵達基隆,早就有幾輛“接貨”的卡車在等待了……

本以爲絕密的黃金運輸計劃在“海星號”還沒有到達基隆就已經已經被外界得知,雖然有些陰差陽錯。

當晚,英國記者喬治·瓦因正好住在“中國銀行”附近的一家酒店裏,午夜還爲入睡的他透過酒店的窗子向外望去,正好看見了挑夫在向海星號上搬運着東西,記者的直覺告訴他,這些不大卻又顯得異常沉重的箱子裏裝着的應該就是黃金。

第二天一早,英國報紙就刊登了這一消息,然後又傳入國內。

得知消息之後,中國人民被震驚了!

1948年8月,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兌換老百姓手中的黃金,但是金圓券自發行以來瘋狂貶值,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轉過條馬路,物價就要翻一番”的情況,百姓怨聲哀道。

迫於民間的壓力,國民政府被迫同意允許上海市民用金圓券向“中國銀行”兌換黃金,但是“中國銀行”每天限制只兌換出1000兩,於是每天有大量市民前來排隊兌換。

當得知大量黃金被運出之後,更多的市民擁擠到“中國銀行”門口,希望將手中毫無意義的金圓券換成黃金,在1948年12月24日,甚至釀成了踩踏慘劇,造成7人死亡,40餘人受傷。

1948年12月27日,《申報》報道,“國行所兌出金銀,僅佔庫存廿分之一……”

與大量民衆在銀行門口排隊擁擠希望兌換黃金的同時,是蔣介石仍在操控着黃金轉移計劃,“海星號”只是一個開始。

即使是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下野”之後,蔣氏父子仍在暗中操控着將大陸銀行中的黃金運到臺灣。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1949年2月6日,從大陸運至臺灣的黃金多達300餘萬兩!

另一面則是中國百姓仍然承受着通貨膨脹帶來的巨大災難!

李宗仁雖就任大總統,但實際權力的掌控方面還差很多。

李宗仁一直嘗試控制央行,但是未能如願,一直到2月17日,李宗仁才發現上海國庫裏的黃金幾乎被搬空了……

依靠着這筆黃金,蔣介石爲其在臺灣的統治打下了基礎,繼續做着“反攻大陸”的夢。

那一灣海峽,永遠也不能成爲阻隔中華民族一脈相連的障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