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蒙靈察(?—756)爲同州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人,羌族,唐朝時期大將,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出任河西節度。

此時,他發現了一個人才,這個人才後來被冠以“山地之王”的稱呼,他就是唐朝的著名戰將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高句麗人。其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

高仙芝先後在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手下任職,未受到重用。

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時,發現了高仙芝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唐玄宗時期,唐朝進入“開元盛世”,國力空前強盛。所以唐朝的版圖開始往外擴。此時在西北,唐朝和吐蕃在蔥嶺(帕米爾高原)地區展開了爭奪。當時蔥嶺上有兩個國家,即小勃律和大勃律。

小勃律原爲唐屬國,地處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上,後來歸附於吐蕃,當時唐朝曾派兵討伐,皆無功而返。現在國力強盛了,唐玄宗心中又蠢蠢欲動起來。

公元747年(天寶六年)三月,唐玄宗要征討小勃律了,而詔書中點名指定此次帶兵征討之人就是由高仙芝負責,當任這次征討監軍的宦官邊令誠帶着詔書來到安西宣讀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可能是唐玄宗覺得,河西節度使夫蒙靈察應該堅守在駐地,保護河西地區的一方安寧,征討這麼一個偏僻小國,派個副將去就行了,於是點了高仙芝的名。

可是邊將們並不理解皇上的苦心,所以,高仙芝跨上戰馬,帶着一萬名步騎軍隊出征了,他們是在夫蒙靈察陰晴不定的目光下出徵的。

經過整整三個多月的行軍,高仙芝帶領的大軍抵達了特勒滿川(今喀什附近),此時遇到了阻礙。

這個阻礙不是敵人,而是地理環境。

此時正值夏季,河水暴漲,水流湍急,很難通過。

因爲深入敵境,不得不小心。高仙芝一看此狀況,下令士兵紮營休息。等到下半夜將近凌晨的時候,一道命令下來:“立即起牀,收拾傢伙渡河。”

“半夜渡河?”士卒們都認爲他瘋了。

但是到了川前,發現白天還暴漲的河水此時已成了涓涓細流,大軍藉着星光月色順利的走到了對岸。

渡過河之後,將士們都列好了陣勢,高仙芝才轉頭看向監軍邊令誠解釋道:“要是賊人在半渡的時候過來,我們早就敗了。現在陣型都擺好了,他們必敗無疑。”

邊令誠聽後才明白了高仙芝的用意。

作爲一位將軍,行軍打仗時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形勢,由於高仙芝熟悉西域的天文地理,知道這裏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融化的冰川,晚上氣溫低,沒有陽光直射,河水流量自然會小很多。所以說行軍打仗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不僅要會砍人殺人,通曉兵書兵法,還要懂得天文地理。

所謂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離不開經驗的積累。

渡過特勒滿川,又克服種種困難,翻過了海拔4600多米的坦駒嶺,小勃律國近在眼前了。

這個國家兵微將寡,國王和他的親吐蕃的大臣們已經成了驚弓之鳥。

如果硬打,也能打下來。可是因爲自己是長途跋涉,兵疲糧缺,一仗下來要耗費許多時日,還要損兵折將。

於是高仙芝想出一個主意,他派了一千名騎兵先行進發,對小勃律國王說了這樣的話:

“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舊唐書·卷一百四》)

意思是說我們要打大勃律國,借貴國道路通過,大家不要害怕。

高仙芝使得是假道滅虢之計。小勃律國地處邊陲,民風淳樸,他們肯定沒有接受過中原文化的薰陶,否則怎麼連假道滅虢都不知道呢?

直到高仙芝天兵進城,雷厲風行的殺掉了國內那些親吐蕃的大臣,穩定住局面之後,小勃律國國王以下才如夢方醒,可惜爲時已晚。

就在大軍下山進城之際,高仙芝其實已經先做好了部署,他暗自交待一位將軍,叮囑了一句話:快帶上人馬,去砍斷藤橋!

這座藤橋就是架在附近一條河上的橋,也是小勃律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吐蕃人就可以迅速過來。

果然不出高仙芝所料,將士們剛把大橋砍斷,吐蕃大隊兵馬就到了對岸,但是這座藤橋太長了(闊一箭道),真要修好的話,保守估計也要一年,吐蕃人只能看着這道斷橋,望着對岸的唐軍,仰天長嘆。

就這樣高仙芝完成了對小勃律國的征討,帶着小勃律國的國王一衆之人凱旋而歸。

與此同時,報捷的文書已經寫好送往長安,高仙芝志得意滿,好不愜意。

班師的路上,高仙芝饒有興致地讓人寫了一封奏表,詳細彙報了自己翻越坦駒嶺的英勇事蹟和平定小勃律的全部經過,並立刻派使者送到了朝廷。

但等大軍到了安西之後,迎接他的並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頓國罵,還差一點掉了腦袋。

夫蒙靈察一見到高仙芝,迎接的第一句話就是:“啖狗腸高麗奴!”

這一句狗奴才的話把高仙芝給罵愣了,心說中丞大人(夫蒙靈察的官職)昨夜喝酒喝多了,酒還沒有醒?我歷經小半年,好不容易打了個勝仗回來,怎麼不噓寒問暖幾句,見面就開罵了?剛要開口詢問,想到接下來還有。

“啖狗屎高麗奴!”

這一下連排泄物都出來了,高仙芝真正的傻了,呆若木雞地站在那裏,聽着夫蒙靈察狂風暴雨劈頭蓋臉襲來。

“于闐大使是誰給你當上的?”

高仙芝畢恭畢敬的回答道:“中丞大人。”

“焉耆鎮守使又是如何當上的?”

高仙芝如實答道:“中丞。”

“那麼安西副都護使呢?”

再次確認道:“中丞。”

“安西都知兵馬使又是靠誰的提攜?”

一如既往的兩個字:“中丞。”

......

夫蒙靈察看高仙芝也算誠懇,自己也罵累了,才坐下來喘了口氣,拍着桌子喝問一句:

“本來我可以將你斬首,念你新立大功,姑且免你一死!你那些官職都是我提拔的,爲何不待我處分,就擅自報捷?”

聽完此言,高仙芝才猶如醐醍灌頂一般的明白過來——原來是生自己越級彙報的氣!

問題是這命令本就是朝廷下給自己的,難道自己給皇帝直奏還要他批准不成?高仙芝只能在心裏暗暗苦笑。

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國,立下不世奇功,不但沒有表揚,沒有賞賜,卻捱了一頓莫名其妙的臭罵,還差點掉了腦袋,說起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好在夫蒙靈察這人還不算太壞,事情過後倒也沒有再難爲他。

高仙芝不計較了,宦官邊令誠可不幹了——怎麼說高仙芝的戰功也有自己的一份不是?如果朝廷不賞賜高仙芝,自己這一趟也是白玩了。於是回到京城以後,向唐玄宗如實彙報了此事。

不久,高仙芝頂替夫蒙靈察,做了安西節度使。

參考資料:《舊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