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一大早,松溪縣祖墩鄉劉源村的村民葉信斌就忙碌了起來,從自家的臥室開始,到廚房、客廳,還有門口的大院子,逐一打掃乾淨。

“早已經養成習慣了,只要稍微有點髒,我就去把庭前屋後的衛生都搞了。”葉信斌說,一年多來,他和周圍的九戶鄰居一起,每天都很及時地把相連在一起的院子和門前道路打掃得乾乾淨淨。

村民是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參與者和依靠者。在劉源村,每家每戶定期做衛生,以十戶農戶爲單位進行“十戶聯保”,大家共同參與衛生保潔,村兩委、鄉政府還每月組織考評。村裏花的錢不多,但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卻很好。

祖墩鄉及時總結了劉源村的典型經驗,建立起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十戶聯保”機制,在全鄉全面鋪開。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祖墩鄉決定將“十戶聯保”模式拓展到村民自治、產業發展、精準扶貧、糾紛調解等方面,引導羣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

作爲“聯保長”的黃雪隆是登山村的水稻種植大戶,他經常向村民們傳授水稻種植和管理經驗。從育秧到稻田管理,黃雪隆帶領“聯保”村民統一步調,一起致富。在黃雪隆的熱心幫助下,村民範仁飛今年獲得了大豐收。“通過‘十戶聯保’,大家互相鼓勵、互相督促,我不僅提高了種植水平,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呢。”範仁飛高興地說。

潘星輝曾是劉源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6年脫貧。可是,他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家裏也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如何防止其返貧?對此,“聯保長”張聲堯召集戶主商議,針對潘星輝家庭實際情況提出對策,鼓勵他通過養蜂來增加收入。疫情期間,潘星輝有100多公斤蜂蜜滯銷,在張聲堯和其他農戶的幫助下,潘星輝滯銷的蜂蜜全部賣完,收入2萬元。

“‘十戶聯保’是網格化、精細化、理念化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有效運用,是結合農村實際的村民自治新模式。”祖墩鄉黨委書記範祖強表示,“我們創新基層黨建工作,通過基層黨組織,把羣衆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鄉村振興。”

“十戶聯保”模式拓展延伸後,祖墩鄉發生的改變顯而易見:人居環境日益向好,文明鄉風勁吹,集體增財、農民增收上了一個新臺階。

劉源村準備建造新的公廁,進一步方便村民,通過勘察選址,認爲村民範世旺和範金文的自留地最適合,但兩位村民不同意在自家自留地建設公廁。怎麼辦?兩位村民的“聯保長”得知情況後,主動上門做思想工作,憑着鄰里之間長期互幫互助的感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說服了這兩位村民。

“‘十戶聯保’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治理機制。”在祖墩鄉鄉長遊健看來,通過“十戶聯保”,村民與黨組織的聯繫更加緊密了,幹羣關係也越來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