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動物總是受到天氣狀況的影響。爲了繁衍後代,防止自然災害的侵襲,它們在世代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傳感器”,來感知某些天氣變化的前兆。同時,花草樹木等植物的生長發育也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生物各階段的發生時間和一些異常現象的發生與氣壓、溫度、溼度、光照、降水、風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此外,還有一些無生物,它們也反映了天氣和氣候的變化。

這些動植物和無生物總是用“自然的語言”,即它們自身的動態,向人們揭示天氣的千變萬化。隨着氣象衛星、氣象雷達等大氣科學探測手段的迅速發展,它們仍然是我們瞭解氣象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動物預報員

自古以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都在觀察和分析動物的生活習性,積累了豐富的測量動物“測天經驗”。他們利用動物的異常變化來預測天氣。例如,唐詩中有一首“水旱卜蛙聲”的詩。元末《田家五行》中有“狗喫青草主晴”、“海燕忽成羣而來主風雨”等說法。

爲什麼動物的行爲不同?根據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動物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們知道在天氣變化之前,特別是在嚴重的天文現象到來之前,氣壓、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大氣中的氣溶膠和部分地區的電磁場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動物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使其產生一些異常反應。

據初步分析,造成動物行爲異常的原因包括:

一是缺氧。在多雨天氣到來之前,經常會有更多的雲層、更低的氣壓、更高的溫度、更高的溼度和更小的風力。這些現象容易導致水中溶解氧的減少,不能滿足水生動物的需要,導致魚蝦漂浮或跳出水面呼吸。

因此,俗語說:“魚起浮有雨”和“河裏魚跳,風雨之兆”。同理,由於氣壓降低、溼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含氧量降低,從而出現“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兇”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的現象。

另一個例子是“癩蛤蟆白天出洞,下雨靠得穩”的說法,也是由於雨前雲量增加,陽光減弱,天空溼度增加,白天適宜蟾蜍出洞。蟾蜍是兩棲動物。肺的呼吸功能有限。肺的呼吸功能有限。蟾蜍的呼吸功能不能僅靠肺呼吸來滿足,皮膚也不能滿足。因此,蟾蜍的皮膚必須保持溼潤,這樣空氣中的氧氣就可以溶解在皮膚的黏液中,然後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如果皮膚過於乾燥,會失去呼吸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因此,蟾蜍通常白天很少出洞,但通常在夜間活動。

另一種異常是由動物的電荷變化引起的。初步檢測表明,懸浮在大氣中的帶電粒子在雨前或雨天轉晴時會發生變化。動物和帶正電荷的粒子的反應不同。正粒子進入動物體內能使它們不安和興奮,而負離子能使它們感到舒適和快樂。

此外,雷雨、冰雹、風暴、龍捲風、颱風等天氣也會產生次聲。研究表明,颱風產生的次聲波是一種週期爲4~8秒的振動,近似正弦曲線。在1000-2000公里的高度,其聲壓一般在幾百帕,在臺風周圍的強風區,可產生約10赫茲的次聲波。這種次聲對人體是不可察覺的,但有些動物可以感覺到。初步分析認爲,泥鰍和水蛭的異常行爲與伴有雷雨大風的冷鋒或切變線天氣活動有關。這可能是“泥鰍跳,風雨到”的一個原因。

第三是動物的本能反應。例如,出生在陸地上、生長在水中的甲魚,夏秋兩季在岸上產卵時,通常在夜間獨自活動。然而,但是由於大多數甲魚生蛋的時期和生蛋的位置大體相近,民間有一種說法叫“甲魚生蛋一條線”的說法。在許多地方,有句俗語叫“甲魚放蛋窩,洪水到窩邊”。據說烏龜產卵後20天左右,會有一次大的降雨或河水暴漲。爲什麼會這樣?人們分析,這可能是由於甲魚的本能反應。因爲在夏秋季節,從產卵到孵化小甲魚通常需要20天左右。如果江水稀少,甲魚出殼時卵的位置很高,新生的甲魚必須爬很長一段路才能回到水中。他們在路上渴死了。如果單位很低,甲魚蛋很容易被洪水淹沒。甲魚爲了繁衍後代,在世代的進化中逐漸形成了防止後代遭受災害的本能。

這種情況有很多動物,如“母豬銜草,大雪會落”、“喜鵲做窩高,雨水大;喜鵲做窩低,雨水少”等等。

第四是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天氣和季節的變化會引起動物的變化。如“羣雁南飛天轉暖”“雁過十八天有霜”“燕子來得早,春天回暖早”等俗語。大雁、天鵝等候鳥冬季飛向溫暖的南方越冬,春季飛回北方。

它們每年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穿梭數千公里,不會迷路。有人說,這種奇怪的行爲是候鳥的本能,也有人說,正是由於候鳥敏銳的視力適應了空中生活,能記起廣袤的熟悉。據說,人類的視覺半徑是9600米,在2000米的空中飛行的鳥類的視力可以達到100多公里。然而,無論怎樣的說法,不可否認的是,候鳥遷徙的早、晚時間是由自然天氣和季節的變化所決定的。

第五是異常天氣的影響。當天氣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異常時,會引起動物的異常行爲。例如,在湖南等地,有句諺語“正月青蛙叫,秧子撒兩道”。意思是農曆正月初一、中旬,如果聽到青蛙的叫聲,早稻育苗時就會遇到寒潮天氣。這是因爲青蛙是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化。根據實驗和野外觀察,當環境溫度低於8℃時,青蛙開始睡覺;當環境溫度低於0℃時,青蛙會死亡;當環境溫度爲10℃~15℃時,是青蛙的最佳活動溫度。

在中國長江以南,青蛙在秋末日均氣溫低於10℃時開始睡覺。直到冬末春初,日平均氣溫上升到10℃以上。在這個時候,人們常常能在下午聽到微弱的“青蛙叫”。據研究,如果湖南省部分地區從前10天末到2月中旬連續3-5天日平均氣溫升至10℃以上,且1-2天的日平均氣溫在15℃以上,3月底至4月初早稻育秧期多出現低溫雨雪天氣,早稻秧苗極易凍害,造成嚴重爛秧。人們的經驗是利用動物的異常行爲來分析和判斷後來的天氣變化。

可見,動物測天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動物的一些異常行爲與天氣變化密切相關。無論動物行爲異常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可以通過仔細觀察、記錄和不斷總結來揭示動物行爲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係,這些規律可以用來預測天氣。

植物預報員

有關植物測天的原因很多,而且非常複雜。據初步分析研究,大多數植物的生長期或某些現象綜合反映了當時的天氣氣候特徵,揭示了前期和後期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根據對植物測天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低空氣流的影響。低層氣流的上升會引起植物的一些異常現象。比如“樹葉翻背搖,大雨淹過橋”,“芋麻葉無風翻白背,有冰雹”等等。這些現象大多發生在陽光明媚、微風習習的午後,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對地面的影響,地表溫度急劇上升,使地表附近的空氣變暖,向上漂浮,產生上升氣流,導致樹葉“捲起”現象。低空氣流上升有利於雷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發生。

二是氣象因素的作用。比如“巴根草生黴天將雨”。巴根草,又稱“結縷草”,是指草莖葉交叉處出現的小白毛,就像食物腐爛後長出來的白髮。據觀測分析,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暴雨前,高溫、高溼、雲量多的天氣條件下。正常情況下,山脊、路旁等乾旱地區的八根草發黴,未來1-3天將有降雨。溼潤地區的八根草由於其黴變頻繁,不能用來預測天氣變化。

另外,氣壓、溫度、溼度變化引起的異常圖像也可用於天氣預報。比如““蟲窩淌水,天將陰雨”“楊樹疤出水,天要下雨”。柳樹在春夏時節很茂盛。在正常氣象條件下,樹木根系吸收的水分與光合作用、蒸騰作用消耗的水分基本平衡。也就是說,樹木的水分收支是相等的。在雨季來臨之前,由於氣壓低、溼度大、雲量增加,樹木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減弱,根系吸收的水分大於消耗量,多餘的水分會從植物容易開裂的蟲洞或樹疤處溢出。

第三,一些由天氣和季節變化引起的植物圖像也可以預測天氣。廣東、廣西有“木棉花開,大冷不再來”和華北“棗樹發芽種棉花”等諺語。我們知道植物的萌發和開花與溫度密切相關。據分析,木棉開花時的日平均氣溫一直穩定在20℃以上,一般不會出現10℃以下的天氣;據初步分析,華北地區棗樹發芽時,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以上,地溫穩定在15℃以上5cm(棉籽播種深度)一般在13℃以上,這非常有利於棉花種子發芽,出芽後不會再遇到霜凍。

此外,在華北北部、內蒙古、東北等地,還有“鬼子姜開花,十八天下霜”、“野菊花開霜將來”等諺語,也是季節變化的反映。這兩種植物都在秋天後開花,此時日照時間明顯縮短,天氣逐漸轉涼,說明第一次霜凍來臨。

無生物預報員

根據自然界中無生物自身的變化或其表面的異常現象來預測未來天氣,稱爲非生物測天。非生物天空測量的基礎是自然天氣條件下的所有物體都受到氣壓、溫度、溼度、光和風等氣象因素的影響。一些非生物的異常變化是由某些氣象要素的變化引起的。這些元素的變化是天氣變化的前兆。因此,人們稱無生物的“土法測天儀”。

比如“水缸穿裙,陰雨將臨”“石頭出汗,不久雨見”“旱菸回潮,雨在明朝”“琴絃松,雨淙淙”等等。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空氣中水汽含量明顯增加,相對溼度增加所致。但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不同的:“水缸穿裙”和“石頭出汗”是由於水箱、石頭等物體多在室內、牆根等陰涼處,其溫度通常低於當時的溫度,其飽和蒸氣壓較低;也就是說,水蒸氣在水箱和石材表面容易達到飽和狀態。因此,當空氣溼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水箱內的水、柱腳石、牆腳石和陰涼處的岩石經常出現凝結水。水箱和石頭的溫度越低,空氣溼度越大,凝結的水就越多。

關於旱菸、琴絃等物的返潮問題,主要原因是這些物體含有鈉、鉀、碳等易吸收水蒸氣的物質,對空氣溼度的變化敏感,所以容易回潮。上述現象的出現說明大氣低層溼度明顯增加,有暖溼空氣入侵。這種情況主要是下雨天氣的前兆。據經驗,夏季室內水管“出汗”時,未來1-2天會有雷雨。相反,如果上述物體因潮汐而變幹,則說明天氣晴朗。

又如:“山戴帽,有雨淋”“山起雲主雨;山收雲主晴”等。所謂山戴帽,是指天空中較低的雲層,擋住了附近的山頂,彷彿山頂上戴着一頂帽子。這一現象表明,低空空氣溼度較高,且有上升氣流,大氣凝結高度較低,有利於雷雨天氣的發生;如果有利天氣系統入侵,容易產生強降水。相反,“山收雲”現象說明有下沉氣流,天氣晴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