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场景估计在每个家庭中都会上演:

家长下班后忙着做饭,而孩子放学后不仅不说给父母帮忙,甚至连作业也不做,捧着手机躺在床上(或者沙发上),开始专心地玩游戏……

很多家庭大战,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但问题是,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发脾气后孩子还听话,但当孩子渐渐长大,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脾气甚至比家长还大。于是,家长们越来越头痛、越来越焦虑。

如何杜绝孩子玩游戏,成了网络上众多家长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为什么孩子爱玩游戏

其实细想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对游戏爱不释手,为了打通关也曾经废寝忘食过。现在的孩子,与我们的当时又有什么不同呢?

只是我们当时大多是电脑游戏,顶多和同学玩联机大战,而现在的孩子大多玩的是手机网络游戏罢了。

美国作家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人生》一书中,对于游戏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阐释,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游戏。

她说:在游戏中,你比自己所知的更强大,身边都是潜在的盟友,最重要的是——你是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英雄梦,无论男孩或是女孩,也无论是孩童或是成年人,在这个梦境中,每个人都是无所不能的“神”或者可以称之为“英雄”。

在游戏中,你可以让自己的英雄变得无所不能,超级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技能或者使用另外一种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不齿的技能——充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孩偷偷将父母银行卡中的钱用来充值网络游戏,只是为了自己所设定的那个角色更加的强大,或者说更加英俊帅气。这是因为,当孩子打开游戏的那一瞬间,潜意识当中,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游戏中的那个角色,他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更多的胜利!

因为孩子需要成就感,需要满足感,他需要将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掌声和鲜花,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得到。这就是真相!

在游戏中除了会享受到战胜对手的快乐之外,我们的大脑还会带来另外一个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的奖品——多巴胺。

1998年,一群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玩电子游戏会让大脑里的“愉悦”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量激增这种脑内分泌的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

二、游戏和学习在整体流程上相同

我们回想下玩游戏的流程:

1、先了解游戏的规则(情节设定、操作方法、获胜机制);

开始尝试练习,从生疏到熟练;总结在游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方向走错,招式用得不对等等结合出现的问题,在后面的游戏过程中逐渐纠正,提升自己的游戏水平。这个过程在不断地重复,由于游戏特有的声音、图像等方面对感官的刺激,孩子并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而会在好胜心的驱使下,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自己的技巧,操控自己的“英雄”克服一个个困难,攻克一个个关口。

而学习的过程又是什么呢?

以几何中最常见的一个知识点——三角形全等来讲:

明确定义——什么叫做三角形全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实现条件——角边角(两角夹一边相等)、边角边(两边夹一角相等)等

开始练习——寻找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开始按照所给条件进行证明。检查错误——当结果不对的的时候,开始检查流程,找出并纠正错误之处。 重复练习——熟练掌握及应用这个知识点判定的条件。由此来看,学习和游戏都是一个从会到不会,从生疏到熟练的一个过程,从逻辑上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但为什么孩子(成人)会觉得学习异常枯燥,而游戏却充满乐趣?这主要是因为大脑的喜好所决定的。

三、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玛利亚.哈迪曼在《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当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创造性、自主性的活动中时,大脑信息加工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可以促进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以保证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孩子之所以觉得“学习并不快乐”,其原因在于学习目标并未明确,主动性没有被激发,难以获得成就感的缘故。

同样,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行为很难有即时反馈和奖励机制

1、让孩子对目标产生强烈愿望。

家长、老师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多向孩子描述将来的美好场景,并且让孩子树立一个自己想要超越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制定需要遵循让孩子有信心,并且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原则。最好将其打印出来,贴到孩子的床头或者书桌前,让孩子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目标。

和孩子一起设想一下自己未来的人生,描述一下轻松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由衷的产生目标,从而拥有动力。

2、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当你从班级二十名,前进到班级前三名的时候,感觉周围同学有什么变化?”

孩子很自豪地告诉我:“我们班很多同学对我的态度都不一样了,下课后有很多同学围着我问问题呢!”

我又问:“你很享受这种感觉吗?”孩子点了点头。

“那你愿意让自己的成绩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吗?”孩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个孩子从初一开始成绩就突飞猛进,一直就没有下过年级前三名的位置,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

科学家长期研究表明:人在努力的过程中,将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每当我们想到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时,大脑就会瞬间发起一次潜意识的成本效益分析,判断它是否值得付出努力去实现。

3、及时鼓励

游戏中吸引孩子除了声音、画面的感官刺激之外,时不时掉出的奖品 (游戏装备或者强化皮肤只来)也是使得孩子将游戏进行下去的动力。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惊喜”或者是“阶段性奖励”。

在学习环节中,家长对孩子的表扬或者奖励,一般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错。但这个场景,,一般都是期中考或者期末考(最多加上月考环节)之后,“奖励”周期过长导致孩子们兴趣缺缺。

这也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加入适量互动或者PK环节,一些家长关注孩子日常表现并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的主要原因。

四、结束语

玩游戏时,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更少关注到其他,还能对自己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就是游戏能够满足内心世界的需求,并且能够给到自己满满的成就感。

如果我们在教学或者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课件、视频或者一些特定的场景设定,将一项项学习任务变成一个个吸引人的小游戏,再加上积分奖励,或者相应的升级模式,就会使得孩子们从此喜欢上学习。

大家认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