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國金融》創刊,由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編輯室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金融方針政策,交流金融實際工作經驗。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誌着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爲“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爲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爲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爲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爲了紀念《中國金融》創刊70週年,“中國金融雜誌”微信公衆號將從10月1日起推出“《中國金融》70年 • 70人”專欄,由70位多年來關注、支持《中國金融》,與《中國金融》同命運共成長的經濟金融界領導、專家、學者,暢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故事以及與《中國金融》雜誌的深厚情緣。

專欄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筆劃排序;部分文字選自其在《中國金融》刊發的文章內容,推出前未經本人再次審閱。

| 本期人物 |

鄭楊 

浦發銀行董事長

鄭楊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銀行業的要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中國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既爲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指明瞭方向,也對銀行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需要切實提高站位,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商業銀行應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保障國家戰略落地的角度,拿出更多實效舉措、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完善“雙循環”的空間佈局。比如,全力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形成三大國際級城市羣,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特別是服務上海發揮對內對外兩個扇面的樞紐作用,推動上海成爲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接;進一步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服務“一江一河”流域綠色發展新模式;創新支持雄安新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助力這兩個以改革促發展的重點區域實現突破性發展。

二是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更好支持做大消費內需基本盤。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走在科技應用最前沿的優勢,加快推動銀行零售業務轉型,利用各類新興技術搭建平臺、豐富場景,賦能社會百業,實現經營的數據化、線上化、智能化、個性化和生態化,提升消費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讓金融無感隱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同時,加強對直播消費、在線教育、網上娛樂、線上醫療等新型消費、升級消費領域的金融服務,培育消費增長新引擎,進一步挖掘消費內需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與此同時,還應利用好各類金融科技,持續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尤其是加強對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爲培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消費內需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是需要圍繞重點關鍵領域,全力支持擴大有效投資。商業銀行應準確把握國家政策方向,緊緊圍繞重點領域,全力支持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爲雙循環體系供需兩側的暢通夯實基礎;進一步加大製造業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支持力度,運用各類創新政策工具提升對綠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領域服務的差異化和精準性;綜合運用股、債、貸等各類金融工具,提升服務科技企業的能力,在各細分領域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的科技“獨角獸”企業,推動形成國內科技大循環,助力數字經濟實現爆發式增長。 

四是需要加大金融精準支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完整穩定。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正加速重構,國內產業鏈供給鏈面臨較大沖擊。商業銀行可利用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精準掌握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狀況,暢通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斷點,運用金融力量助力企業組織生產,更好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轉。對於行業龍頭或核心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資金支持並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確保不出現產業斷點;對於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應運用生態思維、產業金融思維,提升批量化獲客及金融服務的質效。

五是需要把握政策機遇,穩步推動形成開放經濟新格局。商業銀行應利用好國家在上海、深圳、海南等區域試點更大力度開放政策的契機,把握政策紅利,更好推動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要以金融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爲引領,發揮自貿金融、離岸金融、海外機構等聯動發展優勢,加快產品服務創新,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內企業國際化發展。同時,積極支持和服務金融要素市場建設,深化與國際先進資產管理機構的合作,加快發展資產管理和資產託管業務,更好服務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資本市場投資,推動中國尤其是上海成爲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

——選自《中國金融》2020年第19-20期《新發展格局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