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國家法定貨幣寶鈔,他在實行過程當中有着一系列的弊端,寶鈔就不斷的走向了崩潰的邊緣。面對這一形勢,政府做出了一系列挽救寶鈔的措施及其相應的政策應對。

但是明代的寶鈔體系,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那麼你知道這其中是怎樣的一個救鈔運動過程,以及其救鈔背後隱藏着統治階級怎樣的意圖呢?

一、明代前期隨着寶鈔的不斷貶值,寶鈔出現了一定的瓦解之勢

首先是明代前期寶鈔面臨着不斷貶值的情況,那麼這其中究竟是怎樣一個過程呢?

寶鈔在明朝初期是運行在國家政治權力之下的一種穩定鈔票,與此同時寶鈔它雖然依賴於國家的強權政治,但在發行流通的過程當中,依然存在着與經濟發展不充分相結合,自然而然寶鈔就不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

但是寶鈔的穩定時期只維持了二十年左右,這也主要是因寶鈔這種國家貨幣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關。

首先寶鈔和銅錢一類都屬於通用貨幣,但是寶鈔和銅錢之間的兌換比例出現了很大變動,與此同時政府在對寶鈔的價值的貶值過程當中,並沒有做到完善的處理,就拿當時的市場價格來算,寶鈔從開始的一貫錢到最後只值兩三錢是一個不斷貶值的過程。

特別是到了後期,寶鈔和銅錢白銀之間的比價變動非常巨大,它的價值只能達到原定價值的幾千分之一的程度。這背後其實都與寶鈔所實行的貨幣政策相關,因爲明代初期國家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用於財政開支的方面非常的大,自然在發行鈔票的時候就沒有很好的控制發行量,造成了濫發的現象。

通過這種財政支出的方式,將大明寶鈔投放在市場上,讓市場上的寶鈔過於繁多,但人們的經濟購買能力跟不上,寶鈔發行的速度自然就不斷的貶值,越來越不值錢。

此同時國家在前期的政權穩定方面,仍然有一系列的戰事,自然貨幣用於戰爭以及撫慰軍事方面是花銷巨大的,這也可以看見,在全國性統一戰爭的過程當中,國家要支付非常多的財政用於軍事開支,自然國家財政就面臨着嚴重的赤字危機。

這也就造成大明寶鈔在明朝初期作爲了臨時性的財政開支,那麼這一發行的數量就比較龐大。大明寶鈔大量支出的另一個高峯時期就是在永樂年間,當時不僅有鄭和下西洋,同時還有征服安南以及迎建北京城等等都是要財政支出,但對於剛剛穩定下來的國家政權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國家儲存的經營數量也不足以支撐自然而然大量的印發寶鈔以作爲救濟措施。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大明寶鈔,它更多的是爲了應付國家財政的需要。這就難免在這種擴張型的財政政策下,貨幣貶值是在所難免的。同時國家貨幣它一方面作爲經濟能力而存在,與此同時它還象徵着國家的信任和政治權力。

明代的統治者發行,寶鈔沒有進行一定的節制,而是無限制的發行,自然百姓的購買能力,就體現出嚴重的不足情況,面對這一形勢,國家的法定貨幣寶鈔就在商業上和政治上喪失了一定的信用,自然就呈現出寶鈔走向貶值頹敗的趨勢當中。

二、明朝政府針對寶鈔不斷貶值的情況,做出了大規模的救鈔運動,併產生了深遠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當時就出現了救鈔大規模的運動,而且也對後市的貨幣財政政策造成了深遠影響。一方面在永樂年間朝廷上下針對寶鈔流通不暢的問題,在積極尋找解決措施。

他的挽救重點主要是體現在禁止金銀交易和採取戶口食鹽納鈔這兩方面。明仁宗時期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這樣出的一條解決方案,他認爲寶鈔在流行過程過程當中受到了阻礙,主要是因爲發出的寶鈔太多,應該設法將這些寶鈔收回進行去年,這樣民間的寶鈔就少了,自然就可以正常流通。

雖然明仁宗意識到這樣一個處理措施,雖然不是一個良久之策,但也別無他法,只能實行到一定的程度。與此同時,名人中時期還針對那些假鈔和輸送假鈔的犯罪行爲進行了管理。

希望通過這些方法來挽救寶鈔不斷貶值的情況,恢復寶鈔在市場當中的正常流通。但是到了洪熙年間,統治階層仍然在爲恢復寶鈔的順暢流通,而想方設法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主要就是圍繞着賦稅方面的增稅政策,這在明代時期的救鈔運動當中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這種採取增加稅收的簡單粗暴的形式,對於解決寶鈔貶值的問題,還是沒有達到一個更好的處理方法,缺乏長久的規劃,自然而然寶鈔的貶值還是處在危機當中。

救鈔運動的第二個高峯期是在宣德時期,這一時期挽救寶鈔的措施,主要是擴大增稅的項目和範圍,意思就是說對國家當中的一些行業,新增稅收和增加一些稅課的名目,同時政府採取財政緊縮政策,停止印發新的寶鈔,同時在發行寶鈔的過程當中也比較的謹慎。

但是在這種政策下,民間還是有部分地區拒絕使用大明寶鈔利用經營進行交易,即使政府採取了這些強硬的政治措施,但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大明寶鈔的流通順暢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三、寶鈔在“窮途末路”之時還出現了一定的挽救,崇禎行鈔的發行並不定挽救寶鈔的衰退之勢

明代前期的挽救寶鈔運動終究沒能終止寶鈔惡性貶值。走在一個不斷頹廢的道路上,但是政治階層依然在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就出現了迴光返照的崇禎行鈔。

在寶鈔不斷廢弛的過程當中,雖然政府一再明令禁止,不能使用白銀作爲商品貨幣,但是大明寶鈔作爲國家的法定貨幣以及以大明寶鈔爲中心的貨幣體系都在不斷的崩潰,這其實也是白銀逐漸走向國家的合法貨幣以及成爲明朝中心的貨幣是一個很大的同步進行過程。

因爲在挽救寶鈔的運動過程當中,國家的一系列措施並不能治療到根本問題,只能說治標不治本,加上寶鈔的大量發行,它的貨幣貶值非常迅速,失去了國家貨幣應有的信任和政治力量,民衆使用大明寶鈔的,就比較少見,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領域,只是作爲明代皇帝,在一些重要場合作爲一種賞賜性的象徵貨幣而存在。

特別是國家在挽救寶鈔當中,主要是通過增加賦稅這一種消極的措施來應對,並不能緩解大明寶鈔不斷頹廢的趨勢。到了崇禎年間內憂外患,國家財政危機不斷加深,加上老百姓的負擔也不斷加重,政府不僅要解決軍事上的財政支出,就連在正常的市場交易當中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爲了彌補財政虧空,崇禎時期就根據戶部主事蔣臣的建議發行了新的鈔法,印發寶鈔。根據《崇禎長編》當中就對蔣臣的建議進行了詳細記載,他的主要觀點包括六個方面。

一就是發行寶鈔5000萬,同時將寶鈔在民間實行過程當中,給予了民衆一定的優惠,讓寶鈔在市場當中能夠順利通行。其二就是規定了寶鈔,以5年一個界限用舊的寶鈔去更換新的,這樣就可以斂聚一定的寶鈔讓收支達到一定的平衡,其三就是在寶鈔製造方面要儘量的防止假鈔的實行製作方面要儘量的精巧,其次就是國家在注重寶鈔倒換過程當中,針對那些舊的甚至是破損的貨幣要十分重視。

雖然蔣丞的這些建議有了一定的改觀,但同樣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首先寶鈔的窘境得到了緩解,但國家財政方面卻沒有準備金作爲後備支撐,這樣就造成了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國家在發行寶鈔當中缺乏一定的財政支持和溝通,與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與實際需要當中都出現了脫節的情況。

加上崇禎皇帝本身就希望通過發行寶鈔來解決國家財政危機,但在操作過程當中缺乏一定的經濟知識和相應的處理規範,就造成崇禎時期的寶鈔,也不斷走向了衰敗的趨勢。

四、結語

縱觀大明寶鈔的不斷衰敗過程,同時也看見明代的統治階層在對寶鈔拯救過程當中都作出了努力,但最終未能挽救大明寶鈔的命運。

其根本動因就在於大明寶鈔,他是作爲國家財政需要而進行發行的,在投入市場以及交易流通過程當中完全依賴於財政開支,是國家應對財政危機而發行的紙幣自然而然在發行寶鈔的過程當中就缺乏長遠周密的規劃。

與此同時,政府更大的目的是爲了緩解財政方面的窘迫狀態,自然在寶鈔的管理方面就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特別是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寶鈔回籠政策,即使有一系列的救鈔措施,但也都是圍繞着解決財政需要而展開的。

那麼大明寶鈔不斷走向貶值在民衆當中的交易被停止,最終走向崩潰,甚至在最後由白銀替代退出了流通領域,這也是和他本身的性質是相關的,寶鈔走向了一個衰敗的發展趨勢也是他必然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