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經常看到陪孩子寫作業,陷入不良情緒不能自拔的帖子,而後面,也總是有很多家長表示深有同感。

不得不說,家長與孩子的矛盾,大部分是因爲做作業產生的。不知從何時開始,作業,已經成爲親子關係的一大障礙。所以,纔有“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樣一個說法吧。

爲什麼會這樣?大抵是因爲我們都希望“培養完美孩子”,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一個個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爲人中龍鳳;同時我們也想做“完美家長”,並且這一誤區中不可自拔。

前幾天,收到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書中提到的18個育兒誤區,都是我們曾經或即將要經歷的,深有感觸。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作者麗莎.舒格曼,她是全美知名專欄《這纔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她當了十幾年的小學教師,並育有兩個孩子,在育兒方面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

她把這麼多年來的經驗寫成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

誤區一:成績之上

這個情況其實一直都存在,在我們還是孩子,還在上學的時候,家長爲了讓我們學習成績好,會沒收我們的課外書,暫停課外活動,讓我們專心學習。而學校老師也是,除了主要的科目,那些音樂、美術、體育等都被剝奪了……

這樣的結果是,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比如有10幾歲考上大學,卻因自理能力差被退學的某某……

作者在書中說,我們要接受“孩子生而不同”的理念,真正認同孩子的發展遵循其獨特的生理時鐘,不要試圖通過給孩子施加不切實際的壓力,或設置過高的期待來“揠苗助長”。

成績單上的分數並不代表着孩子們的學習全貌,並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夠通過紙筆測試的方式來衡量。

所以,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勇於試錯,從而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與發展道路。

誤區2:想讓孩子保持競爭力,就必須給孩子報更多的課外班

曾經有一個朋友,每到週末都是在送孩子上課外班的路上或陪孩子上課外班,她說,想要孩子上一個好的初中,不得不這樣。

但是也有很多家長說,雖然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課外班,但是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爲什麼會這樣呢?

作者在書中說:有一種極具破壞力的現象叫做飽和狀態。意思就是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把他們每天原本的自由時間安排的滿滿的,使他們終日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這樣可能會使情況變得非常糟糕,跟我們想要的結果背道而馳了。

所以,家長在爲孩子規劃課外生活時,應該保持理智和審慎的態度,要把握好尺度,可以“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做加法”。

誤區3:智商比情商更重要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追求成績之上,其實就是認爲智商是很重要的,勝過其他品質。

但其實生活中更多的例子,一個孩子擁有高情商,他也許學業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是擁有出衆的社交能力。他除了頭腦靈活,善於提問,能夠理解他人,能夠有效管理時間,能夠勇於接受批評,並且能夠坦然面對失敗,他離成功越接近。

卡耐基技術研究所的研究顯示,人的成就85%取決於人類基因所決定的天賦技能,包括人的性格以及人的溝通、協商和領導能力。而令人震驚的是,只有15%取決於人的技能知識。

所以,除了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哦。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作者麗莎.舒格曼說:“教養之道並非坦蕩”,真讓人醍醐灌頂啊!把這把書,推薦給和我一樣焦慮的家長朋友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