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官媽(高級母嬰護理師)

如今,很多家長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錢花、身體是否健康。很少有人會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一些家長認爲,小孩心理不好,是不太好的事情。

因此,當老師告訴家長,孩子的心理可能出了問題時。有的家長會疑惑、還有的家長會生氣,每天日子過得這麼好,只用在學校讀讀書,還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其實很多家長沒意識到,孩子在學校裏,心理狀況也可能出現問題,因爲可能存在着“軟暴力”。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小敏的孩子今年三歲了,已經上了一年的幼兒園,小敏以爲孩子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應該越來越開心纔對,結果最近回到家的孩子,一直悶悶不樂。

小敏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小孩淚眼朦朧地告訴她:“我不喜歡別人給我起的外號。”

原來,因爲孩子姓史,周圍的同學便玩起了諧音梗,給他起了個小名“便便”。這讓孩子感到很不開心,他讓同學們別叫,但是叫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可他又不想影響與這些同學的關係,只能默默忍着。

小敏這才意識到,即使在幼兒園,孩子都可能遭受各種各樣的軟暴力。

幼兒園裏常見的幾種“軟暴力”

1、東西被人隨意霸佔

父母爲了孩子在幼兒園不餓肚子,會準備很多的零食,還讓他分給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好朋友在收到零食時候會表示感謝,還會給孩子送自己的零食。

但有些小朋友的心眼太多,可能認爲他是個可以欺負的軟包子,不管孩子帶什麼零食去幼兒園,這個小孩都要把他的書包翻開,先挑自己喜歡的零食,有時候喫不完,還當做自己的東西分給其他小朋友。

可自己的孩子,即使心裏不舒服,也因爲性格較軟,不敢說些什麼。

長期這樣下去,可能會讓孩子養成軟弱、忍讓的性格。

2、被老師忽視

有的孩子性格木訥、靦腆,不敢麻煩老師,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也較少,和那些性格活潑的孩子相比,往往容易被老師、同學忽視。

當孩子在幼兒園,長時間不能與其他同齡娃一起玩耍、交流時,可能會開始討厭上學,也可能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

3、被老師當成反面教材

一些孩子,因爲行爲習慣不夠好,容易被喜歡批評教育的老師,當做典型的反面教材,比如:在全班的小朋友面前指責他,或者讓小朋友輪流指出他的錯誤。還有的老師,會給這樣的小朋友起負面外號,然後讓班上的同學一起喊。

孩子長期遭受這樣的言語暴力,性格可能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聽話,也可能感到抑鬱、自卑。

值得關注的事情是:通過上面幾種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往往性子軟內向孤僻的小孩子更容易遭受“軟暴力”,因此父母需要多加重視。

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將孩子從“軟暴力”中解救出來?

1、維護孩子

上面例子中小敏的做法,也值得一部分家長學習,小敏得知兒子被同學取綽號的事情後,便告訴他其實有個非常酷的小名叫“小宇宙”,第一時間安撫好孩子不安的情緒。

隔天又早早地到幼兒園門口接孩子放學,並且遠遠地大聲喊着“小宇宙”,招呼着孩子的朋友一起來家裏玩。

幼兒園裏那羣小朋友明顯對兒子小名感興趣,於是小敏講了孩子小名的來歷,還給小朋友們發了零食,告訴他們以後也可以喊兒子的小名。

成功地,孩子的綽號從“便便”變成了“小宇宙”。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而言,家長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在受到傷害後,家長選擇維護他們,會讓他們獲得很大的安全感。

如果家長也和幼兒園的老師一樣,認爲都是孩子的錯,也幫着指責他。或者在孩子提出自己的不舒服時,家長告訴他需要忍耐、忍讓,不要那麼“自私”,將會使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長期以往,孩子可能變得叛逆、或者缺乏安全感、自卑、軟弱。

2、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爲習慣

爲了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過得更加輕鬆、自在,家長可以幫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爲習慣,比如,教導孩子要有禮貌,不可隨意傷害其他小朋友。

這會讓孩子,在幼兒園獲得更多的友誼與喜愛。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處理孩子人際關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