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25日到1958年10月25日,8年時間,經過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並肩作戰和浴血奮戰,終於把“聯合國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南,最終實現了停戰談判,也解決了朝鮮半島的和平問題。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部隊打仗,後勤保障十分重要。對於抗美援朝戰爭而言,糧草豐盛,也就意味着勝利,糧草不濟,就會意味着失敗。但是抗美援朝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面臨着軍糧和後勤保障的困境。

志願軍初期入朝作戰,所帶的後勤保障物資十分有限,加上“聯合國軍”通過空中狂轟亂炸,中國人民志願軍運送後勤保障物資的交通線經常被破壞,戰士們“喫什麼”就成了很大的問題。

戰爭開始的時候,志願軍的戰士經常因爲要在運動中和敵人進行戰鬥,忍飢挨餓成了常態,兩三天不喫飯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打仗顧不上喫飯,最關鍵的是沒有飯可喫。但是1952年之後,隨着後勤保障的。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和軍糧供應慢慢步入正軌,那麼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軍糧是怎麼籌集的?都有哪些渠道?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來自國內支援的“炒麪”。在入朝作戰的初期,自願軍一位位司令員突發奇想,過去在老家經常喫炒麪,這種炒麪是把麥面,玉米麪和黃豆麪等雜糧面在一起炒熟,最後往鍋裏放一些鹽巴,這樣喫着就比較有營養也好喫。關鍵是志願軍戰士帶着這樣的乾糧,很容易攜帶,又不容易壞,喫起來十分方便。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當中,從國內運往朝鮮的炒麪達幾百萬公斤。爲此國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國上下的“炒麪運動”,極大地緩解了入朝作戰初期軍糧供應不足的問題。

其次是朝鮮人民軍和朝鮮老百姓的支援。面對着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痛擊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不怕犧牲,不怕流血,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面對着志願軍戰士缺衣少軍良的現狀,朝鮮人民軍在整個朝鮮發動了爲志願軍籌糧的運動,後來志願軍所喫的軍糧,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朝鮮人民軍和朝鮮老百姓支援的。

第三,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和蔬菜水果。如果要全部或者絕大部分依賴朝鮮人民爲志願軍提供糧食,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於是志願軍開始在朝鮮開墾荒地,變成田園,種植莊稼蔬菜和水果,這也在後來解決了志願軍的糧食問題。

第四,是繳獲的“聯合國軍”的罐頭等食品。志願軍每一次在朝鮮和聯合國軍作戰取得的大小勝利,勝利之後都會有很多戰利品,這其中就包括很多罐頭,酒以及香菸等等的東西。這些戰利品的食品也幫助很多志願軍戰士度過了忍飢挨餓的時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