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聽着紀錄片《爲了和平》中流淌出的熟悉旋律,武警寧夏總隊銀川支隊機動一中隊上等兵李佳恆不禁輕聲哼起來,思緒飛揚中淚水在眼眶裏不停打轉。

對李佳恆而言,這旋律再熟悉不過。打小,他的“搖籃曲”就是從太爺爺嘴裏唱出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

李佳恆的太爺爺名叫李興邦,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安家堡一個貧農家庭。從小住泥草房、穿麻布衣,受盡舊社會的苦。1948年這個29歲的“苦命娃”參軍入伍,從此跟隨解放大軍征戰南北,解放大半個中國,194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李興邦老人由丹東入朝參戰,成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偵察營的一名排長。

老人征戰半生,曾7次榮立戰功,還被師政治部評爲“進軍國防前線功臣”。“我文化不高,大的工作幹不來,回鄉種地還是把好手!”1954年轉業復員,李興邦老人自願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鄉成了公社的生產隊長。從此,老人把立功證書壓在箱底,把烽火歲月埋進心中,一門心思撲在生產建設上。

“太爺爺很少對我發火,唯一一次是因爲一粒米……”喫飯掉了一粒米,李佳恆滿不在乎,沒成想一向慈祥的太爺爺跟他“翻臉”了:“娃娃,打仗那會堅守坑道炒麪都喫不上,哪能喫上大白米啊!”太爺爺說着眼淚就掉下來。回憶起一粒米的“風波”,李佳恆依舊面有愧色,從那天起“艱苦樸素、勤儉節約”8個字融入他年幼的生命中。

生產隊長當了一輩子,勤儉節約一輩子。2007年李興邦老人去世的時候,身後沒有多餘財產,只留下一塊紅布手絹,裏面包着老人的三件寶:一本退伍證、一本立功證明書和3枚勳章。

“黨和軍隊改變了我的命運,你們也要接受部隊大熔爐的鍛鍊!”復員回鄉後,送子孫參軍就成了李興邦老人的夙願,但兒子輩,孫子輩因爲種種原因均與軍裝失之交臂,這也成爲老人最大的遺憾。

2019年作爲李家第四代傳人,李佳恆終於如願以償參軍入伍,成爲武警寧夏總隊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

“你太爺爺的心願終於在你身上實現了,老爺子的遺物就交給你了。”參軍入伍前,李佳恆從爺爺李發茂手中鄭重的接過紅手絹,那是李佳恆第一次看到太爺爺視若珍寶的物件,老太爺在世時很少拿出來給別人看,“能活着回來已經很幸福了,我沒有資格顯擺”這是老人常講的話。

在部隊服役期間,李佳恆多次翻看太爺爺泛黃的立功證明書和金燦燦的勳章。隨着歲月的流逝他愈發認識到這些證章沉甸甸的分量。

“在工作中積極,埋頭苦幹,完成了挖工事的任務,團結同志。”這是1952年4月寫在李興邦立功證明書中的一段文字。這23個字李佳恆琢磨過很久,也困惑了很久,難道挖工事就能立戰功?

“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志願軍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爲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防禦陣地……”聽着中隊長張宗帥講述抗美援朝經典戰例,李佳恆的思緒飛到了太爺爺的功績摘要上“完成了挖工事的任務……”

李佳恆的腦海浮現出這樣一幅場景:英勇的志願軍戰士頂着敵機轟炸,一鎬鎬搶挖野戰工事,一個倒下了,另一個頂上,鮮血染紅腳下的土地,而他的太爺爺李興邦仍死死地釘在陣地上奮力揮鍬……

不知不覺中,李佳恆眼眶已滿是淚花,再想起前幾天五公里武裝越野自己想偷懶、整理內務“大呼隆”,李佳恆懊悔不已,“我身上流淌的是英雄血,我不能當‘孬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合上太爺爺的立功證明書,李佳恆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部隊幹出一番名堂!

窗外,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正呼嘯而過……

作者:武警寧夏總隊 王佩

可能還喜歡

1、熄燈號丨從此與你身心相依

2、熄燈號丨我的青春我做主

3、熄燈號丨軍營的“味道”

4、熄燈號丨初入高原軍營

5、熄燈號丨守護上海的光明

本信息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監製:劉鳳橋、鄒零

執行監製:張金嶺

主編:關樹聲、王文

值班編輯:溫東琪

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