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

它不僅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品質

更考驗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017年浦東組建城市運行中心

在全國率先打造“城市大腦

如今“城市大腦”邁入3.0版

遍佈全區的300萬個物聯感知設備

就像是一根根落到基層的繡花針

織出人民城市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們走進

浦東南碼頭街道西三居民區

從一個老小區看浦東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

從一個老小區,看浦東現代化城市治理
03:39來自話匣子

浦東南碼頭街道的西三居民區,如果單從房屋年齡來看,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可在居民們的眼裏,它不僅年輕、聰明,還很時髦。

比如,小區門口有一塊大屏幕——哪裏還有停車位?有幾個停車位?消防通道有沒有被堵、窨井蓋有沒有缺失?水箱裏的水質情況如何?......居民們關心的,大屏上都能看到。

你看!右下側的社區地圖——跳動着一個個藍、紅色的小方塊,這就是裝有地磁設備的車輛顯示圖,車輛停上去地磁就會有感應,小方塊就變成紅色的;如果沒有車,它就是藍色。不用開車滿小區找車位的祕訣,就藏在這裏!

“能說話的數據”還有很多。比如居民樓裏的水箱,安裝了自動監測設備,一旦水質不達標,後臺就會收到告警,同時抄送給自來水公司;比如進出小區的每輛電動車上都有一個電子芯片,既能預防車輛進樓道充電可能引發火災;同時還能追蹤軌跡,防止被盜;比如井蓋下裝的無線傳感器,如果井蓋發生移位、破損或者是盜竊,傳感器會發生告警,同步推送給居委和小區保安,第一時間查看。

南碼頭街道黨工委書記高天

如果把小區比作一個人,這些事無鉅細的數據就是觀察這個人是否健康的生命體徵。

在治理體徵裏面有我們對於社區生命體徵的一些最基本的呈現,比方說社區街面管理,比如有突發事件,那麼它的一個身體體徵馬上能夠反映出來;就像一個人一樣,他去驗個血,指標一不正常,箭頭往上往下都會有。

一個聰明的“城市大腦”

監測數據只是第一步

實現迅速處置依賴發達的“四肢”

浦東城運中心採取三級管理體系

新區36個街鎮都建有城市運行分中心

分中心與“城市大腦”實現

兩兩相望、互通有無、血肉相連

不同指揮平臺之間可以指揮、協調、對話

所有管理數據可以實時共享

後臺可以實現無縫切換

平時區城運中心負責日常巡查監管

一旦發生突發事件

就可以切換到特定功能模塊

直接指揮相關街鎮或委辦局

超大型城市的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

浦東努力讓繡花針的針尖越來越細

針腳越來越密

在1200多平方公里浦東大地上

遍佈着300萬個物聯感知設備

實時監測着每個體徵的狀態

從垃圾分類到街面治理

城市運作的每一次脈搏跳動

都從末端神經收錄到這個“城市大腦”

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

浦東新區城運中心主任王礌

目前,浦東已構建起“1+39+1370”的三級管理運行體系,即1個“城市大腦”日常管理區平臺+39個街鎮城運分平臺+1370個居村聯勤聯動微平臺,實現不同管理層級無縫銜接。

通過居村聯勤聯動微平臺的建設,把今年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三級平臺體系,在居村一線實現了延伸覆蓋,有效地支撐居村聯勤聯動站標準化、智能化、協同化、可視化的運行,同時微平臺也可以幫助村居有效地實施轄區內聯勤聯動事項和社會治理頑症的協同治理,實現社區工作由傳統的人工管理向智能化的協同治理的轉變。

感知1210平方公里的城區“脈搏”

浦東的這個“大腦”裏

裝着數據、更裝着人心

在南碼頭西三居民區86歲的孫福齡老人家,有好幾樣寶貝,廚房裏的煙感報警器、客廳裏的紅外感應器,還有牀頭的一鍵報警器;就連他的血壓計都是與社區家庭醫生相連的。

煙感報警器——如果什麼東西燒糊了,我自己又沒注意,煙霧濃了,它就會嘟嘟嘟叫,居委會就會知道了。

紅外感應器——人在屋裏活動,那沒事;要是你長時間不活動,後臺就要報警了,居委會就要打來電話了。

一鍵報警器——如果我不舒服躺在牀上,又沒辦法動,就按牀頭這個按鈕,效果非常好。有一次老夥伴來我家裏,我就跟他介紹這起什麼作用,我不小心把它一按,樓下保安就上來了,問什麼事情啊。我知道它是起作用了!

會記錄的血壓計——我們居委幫我和手機捆綁的,我每天要量血壓,量了以後它會自動上傳。我如果幾天沒有量血壓,提醒就發到我手機微信上了;而且每個月它還給我統計,這個月多少天是血壓是正常的,多少天偏高了,要注意。

這些寶貝的每一功能,老人都如數家珍!他說,就像是自己多了一個口袋裏的女兒,很貼心,很貼心……

當這些老小區

藉助越來越多的“智能化設備”

變得越來越聰明

老百姓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

浦東努力成爲超大城市的治理樣板

讓改革紅利更多惠及百姓

讓人民羣衆有更多獲得感

這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動力源泉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