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阿Q正传》吗?那个你曾经笑话过、瞧不上的男人,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你是否活成了鲁迅笔下的“阿Q”呢?有多少人觉得自己也活成了阿Q?有没有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阿Q正传》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该集中还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诸多著名的小说。不少人在中学课本上会接触到一部分,但那时候只是听老师解读,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成年之后,尤其是从学校走进社会,自己承担起生活的担子之后,再翻看这几篇小说,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阿Q很惨,他将那种底层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遇事胆小害怕、畏首畏尾、不善言辞、爱贪小便宜、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集大成者。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这是多少人内心里真实的落魄模样,鲁迅先生将各种卑劣的性格与荒唐的命运进行艺术化放大,放在了阿Q身上,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社会底层人的真实写照,似乎十分可笑,但又十分讽刺。

阿Q并不是一个人,他是在封建思想腐朽时代里最弱势的一方群体,在鲁迅时代,阿Q是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默默承受剥削和压迫的弱势农民,不顾面子和尊严死皮赖脸地活着,想要翻身却也无能为力。

阿Q也有梦想,有女人、受尊敬,能过上好日子,而这些都无法实现,阿Q还十分好面子,在欲望和求之不得的矛盾中,“精神胜利法”成为他与残酷现实唯一的对抗方式,也是他还没有完全向世界妥协的证明。

“精神胜利法”并不单单是中国人民才有,当人处于社会底层,受到压迫而无从反抗,“精神胜利法”是常常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是弱势群体能采取的唯一维护尊严和面子的方式,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与其说“精神胜利法”是国民的劣根性,不如说是人类的普遍弱点。

中国作家郑曾说,“这个阿Q,许多人都以为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还有许多人,颇以为自己也多少的具有阿Q的气质”。在现代,尽管阿Q死了,但这种人永远不会灭绝,这种故事永远不会停止,阿Q所遭遇的只是换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鲁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