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宏

“秋冬蕭瑟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時下正是柿子上市的季節。鋒味的創始人謝霆鋒,曬出標題爲“塌過的菜園子裏,我種的柿子熟了,馬上研發柿子餅。”並附上碩大的柿子照片,和一張自拍照。網友紛紛表示:哥,擔心你唯一的柿子,會砸到你的腦袋,離它遠點。

鋒哥這柿子可真大,以至於柿子搶奪鏡頭,讓人很容易忽略謝霆鋒的存在,網友說“又是看圖找謝霆鋒系列。”咱們暫且不說這張平平無奇的直男自拍,對於這顆大柿子,很多朋友那可是動容許久,很多朋友菜譜都想已經想好了,怎麼辦它都盤算的甚是明白。不過做出極品美味,還需要對食材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

柿子的淵源:

柿子開始是以野生狀態出現,是一種原生態水果經過人們栽培後,形成現在的柿子。我國曾發現250萬年前的新生代野柿葉的化石,同時東南亞等地也有類似化石出現。中國可以說是柿子的故鄉,3000多年前就有柿子的栽培。《禮記.內則》中記載,柿子是當時國君日常食用的31種美味之一,也是當時祭祀是的用品,可見柿子當年地位之高。《謝東宮賜柿啓》簡文帝讚譽柿子“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這是對柿子味道的認同。

唯一封侯的樹: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點以放牛爲生,過得窮困潦倒。就在這麼一天,朱元璋到了別的村莊,那是真心的餓,巧的是他看見一堵破牆後面掛滿果實的柿子樹。於是上前,一頓狼吞虎嚥,喫了個柿子飽。等朱元璋再次路過此地時,已經是黃袍加身。此時恰好霜降,往事瞬間湧上心頭,於是脫下身上紅色袍服披於柿子樹上,並親封其爲“凌霜候”。民間傳說總是帶着神奇的色彩,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卻是肯定的,柿子確實是明初有大力推廣種植。史書給出一條硬生生的理由:當時爲了脫貧,朱元璋讓百姓多種桑樹、棗樹、柿子樹,理由是:“豐年可以賣錢,歉年可當糧食”。可見民間傳聞也有幾分來源。

柿餅的坎坷路:

柿子除了鮮喫以外,那就是謝霆鋒要研發的柿餅了,這是傳統的中國美食。從先秦開始人們把柿子作爲貢品,獻給君王開始,人們便已經在在求柿子的的路上。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中,對柿子的價值做了總結性的發言:“柿有七絕:一壽、二多蔭、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從此,人們對柿子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更狂熱的追求,從而開始研究怎麼儲存這種人間美味的辦法。

直到宋代溫水脫澀、鮮果脫澀,以及對及柿餅加工和用泠鹽水漬貯藏等方法成熟應用,柿餅纔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宋·仲殊有首詩:

《西江月柿》

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

輕勻絳蠟裹團酥。

不比人間甘露。

神鼎十分火棗,龍盤三寸紅珠。

清含冰蜜洗雲腴。

只恐身輕飛去。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柿餅在宋代就已經是文人墨客的筆下美味。後來,因遼宋戰爭頻發,災荒嚴重,人們利用柿餅充飢也就成了家常便飯。隨着時代變遷,到了明朝朱元璋爲了應對災荒,大量種植柿子樹,並且做成柿餅以備充飢,柿餅也有各種做法。

除了直接的柿餅以外,還有各種衍生喫法。比如西安的黃桂柿子餅,就是用柿子、白糖、糖桂花、核桃仁等,加入動物油後,烙製成餅,其色澤金黃,口感香甜美味,是西安的時令風味小喫。

不光是西安有自己的柿餅,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柿子美食文化,也有符合當地風味的柿餅,這恰是中國地大物博的再現,纔有得我們有如此之多的美味。

看圖找謝霆鋒系列,碩大的柿子,自稱開始研發柿餅,我們期盼謝霆鋒研發的柿餅,希望是一種新的柿餅,刷新大家對柿餅的味覺,也給自己在追求柿餅的路上錦上添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