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各路商家的手段可謂層出不窮,螞蟻花唄,滿減紅包,分享提現。然而這一切不過是穿新鞋走老路罷了,背後的邏輯在58年前就被人民日報一語道破——買買買。消費者的購買力越萎靡,商家的手段就越刺激。電商盛宴越是轟轟烈烈,那它的慘淡收場也就越來越近了。

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信貸,是由銀行、專業金融機構、商業資本家或其它社會組織,提供給消費者或提供給出售消費資料的商業組織的一種信用,以便消費者購買消費資料或作爲各種生活開支之用。在美國,這種制度已有多年曆史,但是它的特別發展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是有其客觀原因的。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入了第二階段,美國經濟愈來愈動盪不定,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斷縮小,經濟危機一次又一次爆發,國內市場萎縮,壟斷組織企業普遍感覺銷售困難。在這樣尖銳的資本主義矛盾之下,壟斷資本就儘量利用消費信貸來推銷滯銷商品,製造經濟上的虛假“繁榮”。消費信貸侵佔到勞動人民的未來收入,它既爲資本家開闢新的利潤源泉,同時又惡毒地使勞動人民奴役於這個或那個資本主義企業之下。

在1939年,美國各種形式的消費信貸只有七十二億美元,其中分期付款佔四十五億美元;1945年消費信貸總額也只有八十三億美元,到1961年8月已猛增至五百四十八億九千萬美元,其中分期付款佔四百二十六億四千萬美元。據前幾年的統計資料,美國人民對消費信貸的負債額每年每人大約是二百五十美元,每八美元收入中就有一美元要用來清償債務。這樣一筆龐大債務的對象大都是收入僅能餬口的家庭,例如每年收入在三千美元以下的佔借款的33%,三千至七千五百美元的佔50%,七千五百美元以上的佔17%。消費信貸債務的增長證明了,美國勞動人民爲了購買日用消費品,已經愈來愈沒有能力用現金來支付,而不得不靠消費信貸來飲鴆止渴。

消費信貸在美國儘管是花樣百出,但基本方式不外是兩種。一種是金融機構爲消費者提供一次還清的個人小額借款。消費者可以利用這筆貸款來購買他需要的消費品或支付其它費用,如醫療費等等。另一種方式是分期付款,它是消費信貸中的主要形式。它的做法是消費者先付出一部分款項(稱爲期初交付款),就可以買回他所需要的耐久消費品和半耐久消費品(資產階級統計學和經濟學對於消費資料的分類名稱:能使用三年以上的消費品稱爲耐久消費品;使用六個月至三年的如皮鞋、衣服等稱爲半耐久消費品),其餘部分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陸續分期償付。這個辦法照理講是不差的,因爲它可以便利一些收入較低的勞動人民購買價格較高的商品,同時又可使百貨公司等藉此機會推銷商品,加速商品流轉。但這樣一種原可促進社會繁榮和增長勞動人民物質福利的辦法,在美國腐朽的社會制度之下,已經變了質,走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並且已成爲壟斷組織掠取高額利潤的手段和制服勞動人民的工具。

在美國,一般人購買汽車、電視機、電冰箱、傢俱、照相機、自行車、房屋、各種日常用具、衣着等,大都是採用消費信貸。償付房租、支付醫療費用、繳納稅收以及假期國外旅行,也可以採用消費信貸。甚至在洛杉磯的街上,還出現了葬禮分期付款的廣告。在美國發放消費信貸的機構很多,例如商業銀行、專業金融公司、百貨公司以及其它代理商和零售商都經營這種業務。此外,還有什麼個人放款公司、信用合作社等等也都從事這種信貸。儘管它們機構不同,信貸條件和資金來源也不一樣,但是做法基本上是相同的。現在讓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來看看資本家是如何靠消費信貸來發財致富的。

假如有一位約翰先生要買一輛汽車,他可以到汽車代理商那裏用分期付款的辦法,先付出一筆期初交付款(假定是30%),其餘的(70%)價款,他可簽發三年(假定)分期付款借據,於是,他可以把汽車先拿去使用(要注意這時候汽車的所有權還不是屬於約翰的)。汽車代理商爲了週轉資金,可以把約翰的分期付款借據拿到商業銀行去貼現。銀行付給代理商款之時,必定要求以出售的汽車作爲抵押。此後,約翰的分期付款即可直接付給銀行。這時候分期付款的信用實際上已由代理商轉嫁爲銀行所提供。

在這樣一筆消費信貸的交易中,壟斷組織是如何獲取鉅額利潤的呢?

第一,靠抬高商品價格。在美國分期付款的消費品價格要比現金交易的來得高,通常約高15%—30%。像電氣冰箱現款價是三百八十美元,分期付款就要四百七十美元,高24%。當然,約翰的汽車也絕不會例外。

第二,是靠高利息。對於利息高,假如約翰不仔細研究還不容易發現問題。譬如這輛汽車,先付了期初交付款後,其餘的分期付款是一千八百美元,規定三年償還,年息六釐。按照銀行的規定計算,年息六釐,一年的利息就是一百零八美元,三年是三百二十四美元,於是約翰按月既付本又付息,似乎一些沒有錯。但是,仔細一考慮就可以發覺,約翰在每個月償還本息時,其欠款的額度在到期前已在逐月減少,而銀行的利息還是照原來的金額直付到最後一個月。所以,這筆分期付款的利率,早已比原來的六釐高出一倍左右。此外,假如約翰到付款時手頭很緊,他只好用借債的辦法來還債,去銀行另借一筆小額信貸。這時候他又要提防這個利息問題了。約翰如借一千美元,利息六釐,他想大概一年是六十元利息。不料他去付的時候,銀行說是“月息”六釐,這樣,約翰又要喫虧多付兩個月利息。

第三,這些信貸單位想盡辦法,巧立名目來收取費用。譬如,每筆貸款要收一筆調查費,說是用來調查消費者信用的費用,一般大約是八九美元。再有就是收取保險費。約翰用分期付款買來的汽車抵押給了銀行,銀行爲求安全,以免在欠款未清償前由於汽車毀損而蒙受損失,就要求約翰投保汽車險。約翰的汽車保單必須過戶給銀行,因爲這樣一來汽車如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的賠款就由銀行直接領取,約翰當然是領不到的了。至於約翰所付的保險費,因爲銀行和保險公司有契約關係,它們就可以從中取得優厚的折扣和佣金。假如這家保險公司就是這家銀行所投資的,那末可以說,全部保險費都落入了這個壟斷組織的手裏。另外,約翰假如要借小額貸款而沒有財產抵押,銀行又會要求他投保人壽保險,因爲銀行怕他在未付清款之前死亡,使自己放出去的款項沒有着落。壟斷組織剝削消費者事實上還不是到此爲止。假如到期約翰不按時付款,還要付過期罰金。時間拖得長了,不管以前約翰付過多少,就要把汽車取回拍賣,拍賣後,不足之數還要向約翰追償。

勞動人民爲了生活需要,一旦負擔了消費信貸債務,就好比跌入萬丈深淵,無法出頭。他們不得不每月束緊褲帶,在微薄的收入中撥出極大一部分來償付債務。大多數消費者往往由於同時幾種消費品的分期付款都要扣款,實在無法過活,於是只能再借新的消費信貸,用挖肉補瘡的辦法來補救。這樣就使他們欲罷不能,不斷地爲壟斷資本家賣命。更惡毒的是壟斷資本家利用勞動人民這樣的處境,進一步向他們進攻,因爲他們知道,勞動人民失業就意味着從分期付款的房屋中趕出來,就意味着失去汽車和電視機等等。所以,我們可以說消費信貸在美國是壟斷資本家套在勞動人民身上的鐐銬。

1962年9月5日《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