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母親,是鄉鄰眼中善良的村婦,是村人眼裏勤勞的媳婦,更是孩子心中慈祥的媽媽。

母親身材雖瘦小,性格卻堅強。

小時候,父親在鎮上給公家做事,撫養六七個孩子的重擔便落在母親柔弱的肩膀上。六七個孩子,幾乎都是母親一個人拉扯大的。

困難時期,常聽到母親雖偶有抱怨,但每每都毫無例外地以自己柔弱的身軀挑起家裏的一切重荷,闖過一道道難關。

那年“下造”鬧旱災,莊稼欠收,在交完公糧餘糧後,家裏口糧的也所剩無幾了。靠着一些五穀雜糧捱到了臘月,終於還是斷糧了。看着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母親去舅舅家借了九百多斤糧食回來。

舅舅家的口糧也是緊張。舅舅體諒母親一個人養那麼多個孩子,對母親說,糧食就不用還了。

第二年夏收過後,母親第一時間就把借舅舅家的糧食給還了。母親說,縱使是親姐弟,也要互相體諒,舅舅原本困難還幫助我們,我們應該記着這份恩情。母親還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我讀初一那年,父親下海做生意,不幸遇到了騙子,被騙去一萬多元的貨物,落得欠銀行一身債務。爲了幫父親還債,母親有一年養了足足十頭大豬。

買不起米糠餵豬,母親就到處找豬草甚至是野草來頂替。每天一大早就出門,一個多鐘頭就挑回一大挑擔豬草,然後就立馬剁好一大堆豬草。怕豬喫了不好消化,就把豬草放到大鍋裏熬豬食。

勤儉節約,母親是出了名的。等把豬養大,出欄了,母親卻捨不得給自家那怕是多留一塊豬肉,爲的是多還銀行一些錢,減少一些債務。

母親說,銀行是國家的,欠銀行就是欠國家的;我們本分人,如果不是你那酒鬼爸爸“行差踏錯”,欠誰的錢都不要欠國家的錢呀。

就這樣,母親以她瘦小柔弱的身軀,靠着喫苦耐勞和任勞任怨,帶領一家子闖過了許多難關,讓一家人從艱難困苦中漸漸走了出來,走出了盼頭,走出了希望。

母親是慈祥的,尤其在我眼中更是如此。

五歲那年,在端午節那天上午,當我捧着平時少有的一碗盛有豬肉的飯,正興致勃勃地跑出外面去喫時,地上一張破草蓆把我絆倒在地。我重重地摔倒在地,破裂而鋒利的碗片正好深深地紮在了我的額頭上。頓時,血流如注,我很快變得稀裏糊塗,不省人事了……當我醒來時,我發現我躺在母親的懷裏,母親一身的血跡,還有一臉的淚水。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是母親聞訊從田裏趕回來,抱着我跑到五里外的衛生站搶救。我流了很多血,手術縫了十二針。從此,我的身體變得虛弱了,臉色老是泛黃。

母親當然是看在眼裏,疼在心上。爲了給我補身體,母親把家裏僅有的一隻母雞所生下的蛋都弄了給我喫,孵小雞也顧不上了。

每天一早一晚,母親先把雞蛋打在碗裏,添上油鹽攪拌好,然後蓋上一碗剛剛開鍋的熱氣騰騰的大米飯,把雞蛋焗熟,攪拌成一碗雞蛋飯。母親說這樣營養好。這碗雞蛋飯,也就成了我最好的補品。以後有什麼好的東西,母親首先想到的必定是我。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我身體漸漸好轉,康復了。兩年半後,我上學了。

母親雖是個文盲,但母親卻懂得讀書的好處。

哥哥和姐姐都因爲家境貧寒而相繼輟學了,我便成了母親唯一能夠讀書成才的希望。因此,母親常教我從別人那聽來的諸如“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讀書纔有出路”的道理。母親並不是奢望我讀書能做官,而是希望我通過讀書找個好出路。

當時的學習條件非常艱苦,可我還算聰明,讀書成績一向不錯。可我卻有不是很用功的缺點,晚上溫習經常打瞌睡。更糟的是,我是出了名的“電視迷”。那時,家裏本身還沒有電視,我們全村只有一兩臺21寸的黑白電視機。電視是個新鮮事物,對農村的每一個人特別是小孩子都是巨大的誘惑。

每當晚上,我常常先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假裝溫習,然後偷偷摸摸地跑到別人家去藏起來看電視。屋子裏電燈依然亮着,門依然掩着。而我這一刁蟲小技,當然瞞不過大人。母親常有怨言。爲此我也喫了不少來自嚴厲的大哥哥“賜予”的皮肉之苦。儘管如此,我還是難以改掉。

母親很無奈,只好採取“陪讀”的辦法督促我學習,就是每天晚上陪在我身旁,守着我溫習。

母親往往是一邊陪我讀書,一邊做些家務。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呀,剁豬草呀,農忙時摘花生、剝玉米呀。而更多的時候,母親是夏天爲我扇涼驅蚊,冬天幫我生火取暖。有時我看書累了,想打瞌睡,母親還會講一些民間故事給我聽,或是出一些簡單的謎語讓我猜。這一切都是爲了使我更好地溫習。

圖片:網絡資料

最使我難忘的是,一個夏天的晚上,外面正颳風下雨,電已停了,我點着煤油燈溫習,鑽進屋子裏的風吹得煤油燈冥冥滅滅。母親坐在矮凳子上,兩腳分開,左手握住長長的番薯藤,右手握着菜刀,起起落落地剁着用來熬煮餵豬的番薯藤。

昏暗的燈光下,母親還不時用左手抹額頭上的汗水。菜刀落在砧板上,發出哆哆的聲音。就這樣一直到深夜。睡覺前,我才發覺母親早已一臉的倦容。是啊,母親本來白天就要幹繁重的農活,晚上還要一邊做家務,一邊陪我讀書至深夜,可見對我的學習是多麼的關心,期望是多麼的殷切啊!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足足四年的時間,我學習的優異成績因此能夠得以保持下去。我也在母親的“陪讀”下逐漸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知道了母親殷切的期望,懂得了發奮讀書。母親在我身上看到了希望,我在母親臉上看到了欣慰。

那四年時光,是我孩童時代最重要的時光。

母親用她細緻入微的關懷和教育,給了我很好的啓蒙。現在想來,我有後來的讀中學,上大學,無不得益於母親的關懷和教育。母親“陪讀”的那段日子,特別是停電的晚上我在煤油燈下溫習,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剁番薯藤的情形,如今歷歷在目。

母親特迷信,常常燒香求神爲我祈禱,甚至到算命婆那裏占卜我的命運、我讀書的前程,而我成績的優異又使母親對神靈更加信以爲真。母親燒香求神、算命占卜一直沒有停止過。

在我參加高考的前一天,母親還特意爲我餞行,買了些豬肉煮熟,拿來供奉神靈,又燒香,又放了小鞭炮,對着天邊祈禱,嘴裏念些神靈保佑之類的話。我當然知道迷信的荒謬,但我並沒有干涉母親的舉動,我在母親那一臉的虔誠中讀懂了母親的深深的期望和深深的愛!

有位哲人說過:母親,是世上最美麗最動聽的名字!

我把這句話獻給我的母親,也獻給天下所有的偉大的母親!

延伸閱讀:

“退休阿姨”做“清潔工”,放着清福不享,爲誰辛苦爲誰忙?

農民不惜花30多萬,供女兒攻讀舞蹈藝術至研究生學歷,值得嗎?

3歲看大7歲看老,“過教”牛兒不會犁地,兩句諺語藏着教育真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