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號稱《亮劍》續集的《雷霆戰將》熱播,好奇心驅使下看了一下,但卻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心想:就這也配叫《亮劍》續集?

妝容乾淨整潔就算了,當高偉光飾演的川軍師長郭勳魁堅守陣地,命令全員死守陣地時,部下臨陣脫逃,他居然來了句:隨他去吧,人各有志。

當張雲龍飾演的王雲山帶領獨立團打下了其他團打不動的高地時,站在師長邊上的旅長來了句:師長,我看這小子啊,真是瘋啊。

再來,當王雲山奪取了敵人陣地時,突然遭遇敵人的野炮攻擊,好傢伙人家十二公里射程野炮,王雲山在戰場上肉眼就能迅速找到位置。不光如此,敵人野炮陣地全程只有一個機堡,幾個炮兵,連守衛都沒有,被獨立團輕鬆連人帶炮一鍋端了。

無腦式的臺詞,兒戲般的戰場,憨傻呆的敵人,看完我真是服了,編劇是真能編,導演是真敢拍啊,氣得我趕緊把《亮劍》拉出來重溫了一遍。

2005年,李幼斌、何政軍、張光北等主演的《亮劍》一經問世就風靡全國,成爲幾乎難以逾越的抗戰劇巔峯之作。15年來,僅僅重播次數就超過了339次,很多人甚至看過七八遍。爲什麼《亮劍》這部劇這麼經典,這麼受人喜歡?

在我看來,原因之一是這部劇的"英雄氣"。"狹路相逢勇者勝",劇中獨立團的多次戰鬥都讓人備受鼓舞,比如騎兵連的犧牲,在反掃蕩突圍中,爲了掩護李雲龍等人的撤離,騎兵連被黑島騎兵聯隊黏住,明知不敵連長孫德勝還是一次次命令隊伍:進攻!

這樣的英雄氣迴盪在整部《亮劍》中,貫穿始終,而正是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才讓人一次又一次回味、緬懷。

除此之外,這部劇的人物塑造堪稱一絕。團長李雲龍粗中有細、有情有義,趙剛儒雅書生,但接地氣有原則,楚雲飛雖是配角,但其軍事才能、戰略眼光,三言兩語就已栩栩如生。

要說《亮劍》人物之絕,最鮮明的還是繳獲物資時,那個戴着綠帽被打的小兵,從興奮喜悅到被打時的委屈,再到李雲龍讓他打回來的撒氣,幾分鐘就把一個小兵寫得靈動十分。就這麼個人物,都已經成了無數人酷愛的表情包了。

《亮劍》的經典之處還有很多,而與很多抗戰劇對比鮮明的是,它沒有把敵人當傻子,刻意矮化敵人的戰鬥力。究竟劇中日軍的戰鬥力有多強?我們不妨透過幾場經典戰鬥和幾組數字來看看。

第一場:山本夜襲獨立團。在這場偷襲中,山本一木帶着特戰隊本是奔着總部來的,但獨立團背了鍋,兩軍遭遇,敵人只有幾十人,但獨立團可是一個整編團,但就是這樣的團被一個小部隊給打趴下了,氣得副總指揮大發雷霆:"什麼主力團,屁,我看他是發麪團,完全是蠢豬式指揮,一個團竟然被一支小部隊打趴下了,這樣的團長只配喂牲口!"而這場戰鬥中,雙方傷害200:0,特戰小隊無一傷亡全身而退。

如果你說,特戰隊當然應該比普通戰士戰鬥素養更高,況且是夜襲,獨立團沒有防備,這尚且可以理解。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場戰鬥。

第二場:李雲龍大戰山崎冶平大隊。山崎冶平大隊因爲走錯了方向,誤入根據地腹地,就地展開攻擊。但就是這樣一股孤立之敵,區區幾百人,386旅分成了兩路去攻擊,但率先主攻的772團打了8個衝鋒,連續攻擊8個小時都沒幹掉這幾百人。之後旅長把李雲龍的獨立團換上,"鬼點子"極多的李雲龍用上了土攻掘進的方式,扔了3600顆手榴彈,最後連炊事員都拿着菜刀上了,就這樣才把山崎大隊給全殲了。

可即便戰鬥勝利了,獨立團的傷亡其實也不小,副團長孔捷負傷了,孫德勝負傷了,騎兵連陣亡5人,受傷8人。幾百人對幾千人,還能打成這樣,敵人戰鬥力之強悍可見一斑,連李雲龍都由衷感嘆:上次和小鬼子拼刺刀,咱們傷亡可太大了!小鬼子拼刺刀的技術,還真有兩下子!

第三場:山本再度奔襲獨立團。這次山本是奔着李雲龍來的,也是隻帶着幾十號人,儘管獨立團遭遇一次重擊之後,李雲龍已經加倍小心了,明哨暗哨都放了不少,但這場戰鬥依然損失慘重,團部那麼多人僅僅只有8個人突圍,趙剛更是身負重傷,李雲龍剛娶的老婆秀芹也被抓走了,而特戰隊呢,儘管遭遇楚雲飛的圍追堵截,仍然安然脫身。而這場戰鬥之後,國仇家恨下,李雲龍直接發動了平安縣城之戰。

從這些經典戰鬥中來看,《亮劍》並沒有因爲日軍是我們的敵人,而刻意矮化敵軍的戰鬥力,而是如實地將它反映出來了。

實際上,凡是經典抗戰劇,敵軍的戰鬥力都是十分強悍的。在《亮劍》中如此,在另外的經典作中也是如此。比如張豐毅主演的《保衛長沙戰》中,三次會戰,敵我雙方你來我往各有勝負,薛嶽將軍率領多個兵團對戰阿南惟畿兵團,最終也才用"天爐戰法"誘敵深入才阻止日軍南下佔領長沙。

這場大會戰的慘烈之處透過一個細節就可見一斑了,劇中李本忠爲了趕到飄風山制高點,途中遭遇日軍,一個團被打掉了一半。因爲內部出了奸細,情報頻頻外泄,導致薛嶽任何用兵舉措,阿南惟畿都瞭然於胸,一次次伏擊、反攻,導致二次長沙會戰失利。

《長沙保衛戰》如實地記錄了敵我雙方的攻守,劇中薛嶽將軍用兵如神,各個兵團戰鬥力也非常猛,但是敵方的阿南惟畿率領一個兵團同樣有來有往。這樣真實記錄抗戰情形的劇,口碑相當不錯,豆瓣評分高達8.6分。

好劇往往有個出色的反派及其勢力,無論是抗戰劇,還是其他劇種都是如此。拿諜戰劇經典《風箏》來說,劇中"風箏"鄭耀先極其出色,長期潛伏,又隱忍又聰明,但他的對手"影子"韓冰,同樣潛伏數十年,與風箏的較量從沒結束,兩人鬥智鬥勇,讓這部劇高潮迭起。

再比如古裝劇中的《雍正王朝》,如果說"八爺黨"算是反派的話,八爺與四爺的鬥法同樣是各佔鰲頭。

而對於抗戰劇來說,刻意矮化敵軍的戰鬥力,更是百害無一利。如果敵人真的有像神劇那樣一槍撂倒一個,個個都像呆子,抗戰何至於打那麼久,先輩們何至於犧牲那麼大?!不矮化敵軍戰鬥力,才更能顯出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有多不易,有多珍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