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成珠

——市水務局駐西上碾頭村扶貧工作隊二三事

文/何鳳山

閒置的便民送水車

“四十里疙瘩四十里長,四十里疙瘩旱疙墚。八丈深的井水‘空幫’,男女老少牙齒黃。”

這首民謠,說得是蔚縣有名的四十里疙瘩缺水的事。西上碾頭村就坐落在四十里疙瘩東邊的疙楞上。

市水務局扶貧工作隊駐村以後,爲了改變村子裏缺水的狀況,充分發揮部門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優勢,決定建一座揚水站,引水進村入戶。在上級水務部門和當地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引水工程很快就開工了。

引水工程緊張地施工着,村民們也都盼望着早日把水引進自己家裏。細心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們發現,村子裏的那些孤寡老人和缺少人手的貧困戶,取水十分困難,許多人還喝着鹹澀的苦水。 於是他們商量着,做一輛便民送水車,送水上門。

自制的送水車簡單實用。獨輪,鐵管焊的架子,上面臥放着一個白色的塑料小水罐,水罐上面口開得很大,便於灌水,也便於取水。水罐的兩側印着兩行紅色的字:"便民送水車,駐村工作隊"。

從此,駐村工作隊的三名隊員,便輪流值班,爲村裏的孤寡老人和缺人手的貧困戶,沿門挨戶。送水進家。

一天,雨下得很大。銅錢大的雨點砸在地上,又濺起很高的水花。送水隊員穿着雨衣,高挽着褲褪,雨水順着雨衣不停地往下流。

″大爺,給您送水來了!"

″哎呀!快進家,下這麼大的雨還送水……"

″雨再大,您老人家也要用水洗菜做飯不是!"

"哎,哎……"老人感激得不知該說什麼好。

引水管道很快進了村,入了戶。水龍頭一開,白花花的清水便噴湧而出。旱了多少輩子的村子,頓時盈動了起來,村民們的臉上,一圈一圈地漾開了水紋般的生動笑容。

從此,這輛便民送水車,便退休了。靜靜地閒置在屋子的角落裏,無聲地訴說着那段缺水的歷史,送水的日子。

一張銀行卡

每次到西上碾頭村來,我都爲一些事情感動着。在這裏,我要說的是一張明白紙,一張銀行卡的故事。

西上碾頭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三十戶。根據國家規定的標準,按照每戶的貧困程度,分三個檔次。每個檔次的補貼款項和補助款數都不一樣。貧困補貼又分爲地補、糧補、高齡補、低保、醫保等等若干項。國家按照每個貧困戶應得的各項補貼,按月打在銀行卡上,發到每個貧困戶手裏。

拿着銀行卡,許多貧困戶都發了愁。這錢怎麼取、怎麼花呀?怎麼知道卡上有多錢?

爲了讓每個貧困戶都心裏明白,駐村工工作隊決定印一張明白紙,把每個貧困戶的貧困檔次,補貼項目,每項補貼的具體錢數,都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送到每個貧困戶的手裏。同時規定,每月定期家訪,有事隨時家訪,一月月,一項項,一筆筆,都和貧困戶面對面交待明白,算算清楚。

八十四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董大娘,拿着駐村工工作隊員送來的銀行卡,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放到太陽光下照了又照,心裏好生犯愁!她想問清楚,又不想讓子女們知道太多的底細,就盼着駐村工工作隊員們來家訪,一樣一樣地弄清楚,一筆一筆地問明白。日子久了,缺錢花了,就讓工作隊員拿着銀行卡幫着去取。月初卡上又上了多少錢,月底卡上還剩多少錢,隊員們都一筆一筆寫在紙上,交到董大娘手上。董大娘象親人一樣相信他們,只要是隊員們說的,大娘都相信,心裏頭都踏實。

“慈鳥反哺”的故事

前兩天,我再次來到西上碾頭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何崢嶸,卻轉換話題,從駐村扶貧以來所接觸的人和事,說起了自己切身的感受。

他說,從表面看,我們在幫助村子改變面貌,在幫助貧困戶脫貧奔小康。但是,實際上,從這些村幹部們的身上,從這些貧困戶們的身上,從這些樸樸實實的村民們的身上,我們學習到的東西更多,所受的教育更深刻。

他給我講了一個"慈鳥反哺"的故事。

溫樹琴,今年59歲,是西上碾頭村的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個子不太高,話也不多。但是她十幾年如一日,用自己瘦弱的雙肩,扛起兩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家的生活大樑。她孃家是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她是家裏的長女,弟弟常年在外面打工。她就獨自一人承擔起了照顧父母的責任。她的家,婆婆今年93歲,是村裏年齡最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起居、喫喝拉撒都需要她來照顧。她同時照顧兩邊的老人,都同樣盡心盡力。我們多次到她家家訪,每次去都看到家裏窗明几淨,收拾得整齊利落,看得出女主人的勤快和麻利。

婆婆雖然常年臥病在炕,身上卻沒有異味,穿得衣服也整齊乾淨。帎頭上鋪着帎巾,洗得發了白,還鋪得很平展。有幾次我們親眼看到,她用小勺給婆婆喂藥。藥汁一半喂進嘴裏,另一半又從嘴角流了出來,老人還不停地咳嗽着。

″別急!別急!別嗆着。"

她趕緊放下藥碗,一邊哄着,一邊給老人捶背。

還有一次,正碰見她給婆婆換尿布。

"又尿溼了,換塊乾的!來,欠欠屁股,好,就這樣,真乖!"

她轉身看見我們進了屋,靦腆地抿嘴一笑:

"老變小,老變小,越老越小,就得當孩子哄着"。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個當兒媳婦兒的,就這麼常年累月地伺候着婆婆。從來沒有報怨過,也從來沒有不耐煩過,比親閨女都親!

她識字不多,就象地裏的莊稼一樣,那麼樸樸實實,那麼普普通通。但是,她確確實實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什麼是孝老敬親,什麼是慈烏反哺。

最後,他說了一句話,讓我的心裏頭一震:

"能夠參與扶貧攻堅這項偉大的事業,是我們的幸運。在駐村扶貧的同時,我們也在向村民們學習,我們也在成就着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