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寶寶不小心把玻璃瓶摔碎在池塘,爸爸赤腳下水撈玻璃渣”的消息引發熱議,成爲坊間茶餘飯後美談。

據新京報報道,11月3日,江蘇宜興的一位父親顧先生帶着2歲的兒子去小區池塘邊玩耍,兒子手中拿着玻璃瓶玩耍,不小心甩到池塘邊的石頭上,摔碎的玻璃掉落到了池塘裏。隨後,父親赤腳站到池塘中,一點點摸索着撈出玻璃碎片,孩子則站在一旁認真看着父親的行爲。這位父親表示,這裏經常有保潔打掃,並有小朋友來玩耍,怕傷到大家。“同時也要讓他知道,這種可能對別人造成影響的東西,一定要解決掉,不能一走了之。”

寶寶不小心把玻璃瓶摔碎在池塘裏,很多家長的做法很可能帶着孩子一走了之,即便擔心可能會傷着別人,也會想到有保潔員處理,往往不回當回事,更別說能夠赤腳下水撈了。應該說,像顧先生這樣赤腳下水撈寶寶摔碎在水池裏的玻璃渣,且一撈就是半小時的家長,不論是單純的舉動還是細心和耐心精神,都極爲罕見。

毫無疑問,顧先生此番舉動,既是爲別人着想,也是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如此言傳身教,倒不是“物以稀爲貴”令人動容,而是充分替別人着想,包括細心和耐心精神確實值得點贊。網友們紛紛稱讚“這是榜樣的力量”,也就不足爲奇。

家庭教育講究方法,想把孩子培養成才,言傳身教的作用不可忽視。因而,人們常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實際上,這早已成爲普遍共識。

顧先生這番做法,儘管他的孩子才2歲,但通過其默默站水裏撈了半小時玻璃渣的行爲,想必孩子是會有所感觸的。如果其繼續堅持下去,相信孩子定會懂得承擔責任。

也許對顧先生而言,主要的目的在於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爲一個勇於、善於、敢於承擔的人。但如此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同時也發揮了另外一種作用——傳遞善的力量。在孩子面前這樣做,無疑是撒播善的種子。

重要的是,此事經媒體傳播後,更多的人看到了,也會因此受到潛移默化般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做善事,並傳遞善的力量。

國外一則“我幫助你不需要你回報我,只需要你答應我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也盡力幫助他”的真實故事,織就了“善的循環”的美好,在國內廣泛傳頌,甚至可以說,不少國人都希望這樣的美好多發生在我們身邊。

“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句話是富有哲理,說的是,只有你爲別人着想,並真心真意給予別人幫助,那麼別人將心比比心也能誠心誠意的幫助你。

有人說,“父母好的言傳身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寶寶不小心把玻璃瓶摔碎在池塘,爸爸默默站水裏撈了半小時,千真萬確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但同時也是撒播善的種子,可謂小小的舉動,社會意義和價值不可估量,願這種看似不是善舉,實則也是善舉的平凡舉動多多益善,並創造一個又一個“善的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