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對我國影響很深,不論是否真心皈依佛門,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菩薩紀念日,寺院裏總是香火鼎盛、香客不斷。人們都喜歡拜佛菩薩,佛菩薩慈悲,希望自己能得佛菩薩庇佑、加持,得到利益。求佛菩薩真的有用嗎?經雲: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其實信仰不必拘泥於形式,真正想要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不應是向外求,而應是向內修,修心法。

只要心中有福,則不用去寺院,處處都是靈山。心中有慈悲,則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什麼樣的人離佛最遠?不是你信佛的人,而是“口唸觀音心不善”的人。可以不信佛,但心中要有善,要有好的德行。世人皆喜歡求佛,其實有求皆苦,福報不是求來的,真正信佛,應當是像佛菩薩那樣慈悲利他、心存大愛。而世人大多數都是爲了自己,滿足自身的私慾,所以願望總是難以實現。

我們到寺院拜佛,不應帶着功利心向佛菩薩索求,到寺院禮佛帶着一顆心就夠了,那就是菩提心。何謂“菩提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菩薩之所以爲世人所敬仰,是因爲他心中總是想着衆生,幫助衆生拔離痛苦,利他無我。菩薩是衆生的菩薩,照亮每一個衆生晦暗的心。我們拜佛菩薩,更要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道。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句話,功德無量!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它體現的是菩薩的一種廣大無私的慈悲心量。菩薩慈悲不生分別,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條件,待一切衆生平等,即使是無緣的衆生,也會大發慈悲心予以救助,即“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只要衆生有所求,即“無剎不現身”。“同體大悲”指菩薩將衆生看作與自己是一體的,將他人的苦難視爲自己的苦難,而生拔苦予樂之大悲心。慈悲者,拔除苦痛、給予安樂。

現在世人的痛苦、煩惱、業障其實都是心量太小導致的,因爲有太多的“我執”,總是執着於自己的那點私利,和自己較勁、和別人較真,生“貪、嗔、癡、慢、疑”五毒,造業起惑、業障不斷。這都是內心沒有慈悲的表現,心有慈悲的人眼裏看不到別人的是非,都是自己的過錯。

有句話叫“佛眼看衆生,衆生都是佛;魔眼看衆生,衆生都是魔”,我們看他人慈悲,是因爲我們心中有慈悲;我們看他人邪惡,是因爲我們心中邪惡。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慈悲心去化解一切戾氣,你把自己修好了,自然感召來善緣。

我們拜佛菩薩,其實是在拜自己,拜自己的心。拜佛不是爲了求保佑,而是一種對佛菩薩真誠的恭敬和皈依,願意向佛菩薩學習,做一個慈悲喜捨的善良之人。“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你心中有善,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也是自身最好的風水。信佛學佛的人更應有勇猛精進的心,有大的發心和願力,自利利他,多去利益他人,行善佈施,給人方便、給人法喜,這纔是大功德。

誰也保佑不了自己,所謂“萬般皆苦,只可自渡”,修行是一種自我救贖,修得一顆慈悲心,你就是你自己的佛菩薩。很喜歡佛門裏的這句話:若不回頭,誰爲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願你保持善良,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光走出黑暗;願你保持慈悲,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善良走出迷茫。願你成爲別人心中的一道光,別人心中的“佛菩薩”,照亮他人,也成就自己。

感恩閱讀與分享,祝大衆福慧增長、諸事順遂。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