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夢想

《中國好聲音》汪峯最喜歡問選手:你的夢想是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人活着總要有點理想,可理想也只不過是一種包裝過的慾望。執着於慾望,一個人就會慾壑難填;執着於理想,一個人就要奮鬥終生。

所以,理想和慾望看起來差別很大,但是本質相同:它們都是一個人終生的執着。

李白生活在凡間,縱然是個俠客,也難免有世俗的慾望。在迷信權力的中國社會中,他和一般讀書人一樣,對追求權利、名譽、地位有着高度的熱情。

李白的仕途

李白在乎的是仕途的功名,說到底就是那個可以給自己帶來面子、可以光宗耀祖的官職。他青年時東下金陵,是爲了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中年兩入長安,也有攀附權貴的嫌疑。

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入贅宰相許師的孫女,第四次婚姻入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他做過東牀快婿的美夢。兩次婚姻期間,爲了功名,他可以把自己的一對兒女先後託付給兩個沒有正式婚約的女人,爲了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平臺,甚至可以屈尊當別人的上門女婿,這在任何文化裏,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縱觀李白的一生,到處都是世俗的人間煙火,遠不如他的詩歌那樣飄逸。

李白對功名的癡迷是毋庸置疑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爲什麼會寫下這樣的詩句呢?

他藐視權貴嗎?沒有。

這是因爲李白追求的仕途功名給了他徹底的傷害,讓他沒有半點還手之力。此時,得不到功名便認爲追逐功名是不好的,甚至認爲人生虛無。

李白《將進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的功名還比不上當下的一頓美酒,他對人生的價值產生了懷疑。

李白和安祿山

其言愈冷,其心愈熱。如果真的看淡了功名,也就不用在詩中一直牽掛它了。果然,一封來自幽州的書信,讓看似平靜的李白心起漣漪。

這封書信是誰寫的呢?

是老友何昌浩。此時他正在幽州節度使安祿山的幕府任職,日子過得頗爲得意,所以就想引薦李白到此謀職。沒想到沉迷道教的李白居然接受了朋友的邀請,隻身前往幽州。

唐明皇和楊貴妃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這和他年輕時所寫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是相似的——都對明天有強烈的期許。

李白醒來了,一封書信讓道教和美酒徹底失效了,那顆追求功名的心臟重新跳動了,那年他五十一歲

不巧的是,李白一路北游到了幽州後,安祿山已經去了長安,李白並沒有得到禮遇,但卻發現了安祿山的軍隊嚴陣以待,似乎有不可告人的陰謀

幽州之行無果而返。

安史之亂

李白追隨永王

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坐鎮江陵的永王李璘(肅宗的弟弟)有割據一方的意圖,招兵買馬想壯大自己的聲勢。他想到了李白,並派人三次前往廬山請李白出山。

李白欣然前往,心中的激情被再次點燃,他把自己比作是戰國時候有滿身計策的蘇秦,也把自己比作是東晉時期的宰相謝安

李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

這是李白特有的自信。

李白絕處逢生

就在李白準備跟隨李璘大幹一場的時候,肅宗發現了永王李璘謀反的意圖。李璘被殺,李白被流放到了夜郎,在今天貴州一帶。於是李白又坐船沿着三峽逆流而上。

長江三峽曾是李白24歲從家鄉出發順流而下找尋夢想的道路,在58歲的時候卻要逆流而上,前往被流放的地方,這是命運的玩笑,也是他少年時不曾想到的結局。江水還是那條江水,月亮還是那輪月亮,可是人已不再少年。

當李白歷盡艱辛到達奉節白帝城時,突然天降聖旨、大赦天下。

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消息了!

早發白帝城

於是在清晨,李白迎着彩雲辭別白帝城,一路東下。昨天還在逆流而上,今天卻順流而飛,人生如戲,恍然如夢。三峽兩岸的猿猴啼叫着,好像是李白的粉絲,在兩岸的峭壁上高呼吶喊,爲他的凱旋高歌。人生難得有這樣的輕鬆。

一個詩人總得有一個詩意的結局。

62歲的李白把所有的詩稿交給他的族叔——安徽當塗縣令李陽冰後,他划着小船來到了長江上。

李白的結局

一輪月亮從天邊升起,倒影在長江的水面上。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它似曾相識,是“峨眉山月”?“牀前明月”?還是“關山月”?難道今晚也來到了這裏?

當李白伸手捉這輪月亮時,身體滑落到了清冷的江中。

他是一個捉月亮而死的詩人,一生都在追逐夢想。他用詩歌釋放出生命的活力,他的人生就像是一根擦亮的火柴,他用瞬間的光芒裝點了平淡無奇的世界,照亮了我們碌碌無爲的人生,這就是李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