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的熱情,來自於個體少許的欠缺感以及希望。

動機心理學理論表明,一個人對某件事的熱情有多少,取決於他少許的欠缺感以及少許希望。如果一件事情讓他覺得很失望,那麼他就沒有熱情做這件事;如果一件事情他完全可以勝任,但是做這件事不會讓他有任何滿足感和成就感,他也不會做這件事。只有同時滿足少許的欠缺感以及少許的希望時,這個人才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情。生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每個人只要找到一件或者幾件有意義的事情,都會讓整個生活充滿朝氣、陽光、樂觀、希望。

爲什麼許多人缺乏生活的熱情?

需求越來越低

有許多人需求越來越低,不是說他們真的很滿足,而是他們壓抑了內心的需求。他們想要的東西,會因爲得不到而感到焦慮。爲了消除這種焦慮,他們不是想辦法得到這樣東西,而是想辦法壓抑想得到這種東西的衝動。他們極力地刻薄自己,不讓自己產生對某事物的需求衝動,所以生活的熱情越來越低。他們看上去不需要這些東西,也就不會費盡心力地去爭取這些東西。沒有需求,自然沒有熱情了。由此看來,個體內心的匱乏感,有利於個體更有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對自己越來越失望

每個人內心脆弱程度不一樣,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也不一樣。有些內心脆弱的人,在面對一個不太成功的自己時,會對自己產生失望的情緒。這種失望感將會打擊個體的積極性,使得個體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個體經歷屢次的失敗之後,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似乎都不會成功。對自己失望越大,對生活的熱情就越低。因爲只有個體在判斷自己有機會的情況下,纔會對某件事產生動機。個體不會對一定會失敗的事情感興趣,因爲個體傾向於逃避挫折感而走向成就感。

需求與希望,對熱情的影響

需求越高,越有熱情

每個人的生活目的,歸根結底都是爲了滿足潛意識裏的匱乏感。人們不會在意自己富足的、充盈的、豐富的部分,只會在意自己匱乏的、欠缺的、尚未完成的部分。只有當個體意識到自己欠缺某樣東西,纔會對某樣東西產生需求,也纔會有熱情去爭取這樣東西。需求得到滿足以及需求遭到個體的壓抑,都會大大降低對生活的熱情。有許多年輕人,覺得渾身沒勁兒,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缺乏熱情,大部分原因不是需求得到滿足,而是需求得到抑制造成的。

希望越大,越有熱情

沒有人會去做一件註定要失敗的事情,因爲人的本能是逃避挫折。只有人們覺得一件事有希望做到時,纔會對其產生熱情。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理論支持了這個觀點:人們的大腦神經包括下丘腦,在預判某個情境會讓個體受到挫折時,會產生逃跑的準備。當然,無論是大腦意識對情境的判斷,還是我們情緒感受本能的理解,都不能夠客觀地判斷出事情是否有希望。一般而言,人們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大致判斷事情的希望大小。很多人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的勝任力,所以往往低估了希望的大小。

如何重新激活對生活的熱情?

發掘內心被壓抑的需求

對於有些人而言,發掘內心被壓抑的需求可能會將個體推入緊張、不安的境遇。原本一個人因爲想買車但是因爲沒錢而焦慮,後來他想買車的想法遭到抑制,焦慮消除了,但是對生活的熱情也沒有了。現在要他重新將想買車的想法釋放出來,儘管會進入緊張、不安的情境中,但是會激勵他對生活重新產生熱情。因爲他要爲了想要的東西,努力打拼。當然,你需要衡量自己的客觀條件,把一些通過努力能夠完成的需求釋放出來,那些完全不切實際的需求繼續抑制着。

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件事情是否有希望,希望有多大,與自我效能感有關。越是自信的人,越能夠承受更多的挫折和失敗。哪怕他們經歷一連串的失敗,仍然對自己有希望,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希望。提高自我效能感,就是要不斷鼓勵自己,告訴自己“我能行”。在此基礎上,加強針對問題的學習,提高勝任力水平,就會越來越有希望。對事情產生希望之後,自然就激活了對生活的希望。當一切都生機勃勃的時候,當一切都充滿希望的時候,整個人也都煥發新機,充滿熱情。

保持合理的運動

從小體弱多病的人,容易形成內向、敏感、脆弱的人格。一個人對世界的樂觀態度還是消極態度,與其身體強壯與否有直接聯繫。身體越強壯的人,對世界越是樂觀的;身體虛弱的人,看待事物總是偏向消極的。保持合理的運動,培養強健的體魄,對生活的熱情也會更多。運動本身會讓人感到快樂,人們在一種快樂的狀態下,做事情的動機和熱情也會更高。

總而言之,生活的熱情取決於兩大因素:少許欠缺感以及少許希望。合理釋放匱乏感,給予自己更多希望,就會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