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視導讀:儘管目前歷史劇在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下給予了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但是每一部打着“歷史劇”旗號播出的古裝,都免不了在歷史絆上一腳。

《燕雲臺》雖官方定調爲歷史傳奇劇,但女主唐嫣半永久的妝容,一成不變甚至略有退步的傻白甜演技,明明白白地揭穿了這層歷史畫皮。

而該劇播出後,毫無新意的劇情、歷史存疑的服化道、主角們的高低不平的演技......每一點似乎都在昭示着這部劇注將平平無奇的播出結局。

歷史中的戰爭女強人

《燕雲臺》的歷史背景放在了遼時期,主要圍繞着鐵血紅顏蕭太后展開劇情。

蕭太后作爲楊家將的宿敵,在民間一直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大家都知道楊家將驍勇善戰,保家衛國,楊門女將更是將遼軍打得灰頭土臉,最終雙方議和。

其實這段虛構的傳奇與真實歷史出入較大。當時的宋遼爲燕雲十六州展開持續爭奪。

北宋武德不振,第一次大戰就全線潰敗,御駕親征的宋太宗最後乘驢車逃走,一舉拿下“高粱河車神”的稱號。楊家將老令公原型楊業在後來的雍熙北伐中戰敗被俘,以身殉國,蕭太后下令將其首級傳示三軍,遼軍士氣大振。澶淵之盟,蕭太后統軍南下,飲馬黃河,終與大宋結成兄弟之國,宋真宗認蕭太后爲叔母,並每年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至此宋遼兩國迎來長久和平。

《燕雲臺》的上星之路

《燕雲臺》是由同名原著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而原作者蔣勝男上一部小說所改編的歷史大劇——《羋月傳》,當年在播出時也是受到了四面八方來自歷史方面的質疑。同樣是一個女性成長史詩,《燕雲臺》此時所遭遇的質疑某種意義上倒也是“師承一脈”。

近些年由於限古令,《燕雲臺》在播出之前,幾度換檔、撤檔,行蹤不定,衆說紛紜,很多人覺得它久久不能播出也可能是因爲涉及到民族問題。然而在北京衛視黃金檔開天窗一天後,《燕雲臺》頂替原本預告的另一部現代劇突然上線,當日定檔即首播,一部古裝大劇如此倉促上星播出也是行業罕見。

不過在古裝劇大面積網播的行業環境中,不管過程如何,能夠上星播出實屬難得,然而突出重圍上星播出也註定觀衆對於這部劇的評價不可能以普通古裝劇的標準來衡量,所以這份“難得”對於《燕雲臺》而言,實在不好說是福是禍。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

如此強硬的一個女政治家,最後影視劇的落點卻是狗血愛情,一個女人在封建社會能長期掌權,凌駕萬千男人之上,她的手段智謀該是何等的深不可測,在後世的熒屏上呈現的卻是傻白甜。

這種程度的歷史虛無主義在風靡一時的古裝歷史大女主劇裏已然是起手式,藝術創作嘛,觀衆早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習慣並接受了。

而“保護大遼百姓”,“我們與幽州共存亡”這樣的臺詞出現在了《燕雲臺》的片花裏,一石激起千層浪,就遼宋正統問題,網友展開大討論。

如果是真的還原蕭太后波瀾壯闊的抗宋的經歷,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在歷史上確確實實地發生過,並且契丹早已消亡在歷史的長河裏,就此談漢族可能被傷害的民族情感,是一拳打在空氣裏,沒有着力點。但是,也不需要多此一舉偏要拿民族是一家出來說,暴露自己的心虛,畢竟歷史是歷史,現在是現在。

而電視劇如果以顛倒黑白的形式來表達這兩句臺詞,也就是爲了美化主角,而忽視歷史上的侵略行爲,甚至將狼子野心洗白成正義的化身,這樣的歷史虛無主義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結語

《燕雲臺》的播出爭議突然讓人想起還在電視臺片庫裏落灰的《霍去病》《巴清傳》,秦粉、漢粉當初的舉報信似乎還是叫不醒那些執迷不悟的人繼續挑戰觀衆的三觀底線。引起爭議話題確實可以得到一時的熱度,但希望創作者明白,顛倒黑白不是新意,熱度太高往往會引火燒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