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爲推動我國煤化工行業實現綠色發展,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 打造煤化工行業綠色生態圈,長春東獅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力支持的中國煤化工產業氣體淨化專項調研閉門總結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化工報社副總編李小亮主持。

與會專家表示,隨着國家環保政策趨嚴,煤化工行業既有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也迎來了重大機遇,特別是煤化工環保技術企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新的形勢下,煤化工行業如何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是行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太原理工大學教授、山西省化工協會煤化工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苗茂謙表示,在新形勢下,煤化工企業的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精益化管理能力充分體現了企業的競爭力。通過發展綠色工藝,追求卓越環保,推動企業綠色化發展,才能達到“美麗化工”的目標。

苗茂謙認爲,化工生產過程中氣體淨化是十分重要的過程,企業的發展需要技術支撐,因此淨化技術的進步至關重要。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在於規模大小,重點要關注本質安全、環保、能耗能效水平的提升。

上海達門化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於子方表示,目前,我國氣體淨化的標準比國外的標準還高,這說明對氣體淨化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氣體淨化的發展現狀與理想的距離還有很大差距,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淨化技術的開發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的重視,形成合力,協同創新發展。

於子方建議,不同的行業要互相溝通,通過跨行業的技術交流分享,彌補自身行業的不足。雖然各行業生產的產品不同,但有些技術是有共性的,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實現技術突破。

長春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導張龍認爲,當前煤化工行業呈現企業規模化、技術高端化、環保優先化、生產清潔化等特點。因此,他建議,煤化工企業需要從理念上改變,注重規模提升和質量提升並重;加強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改造,加大技術儲備力度;已經規模化生產的企業要提升節能降耗水平;要注重人才引進,推出符合實際情況的人才政策,加強企業的人才儲備;當前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企業需要自主創新,研發具有自己特色的產品來佔領市場;此外,企業對新技術的出現帶來的潛在影響要有憂患意識。

華北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孫曉然建議,建立一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溝通、合作的平臺,共同研究當前行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同時,當前化工企業的人才缺乏問題尤爲突出,希望各方一起努力,建立多層次的人才聯合培養體系。

華北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朱靖認爲, 安全環保是企業發展永恆的主題,綠色發展是化工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是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然而,企業在這些方面各顯神通,但還沒有形成合力。因此,她建議,化工行業要與其交叉行業建立聯繫,通過與相關行業的深入交流,摸清自身行業的發展脈絡。

長春東獅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何冰表示,長春東獅集團始終紮根於氣體淨化脫硫領域,致力於溼式氧化法脫硫的研究和創新,結合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及特點,自主研發,形成了“接地氣”、非常實用的東獅專有技術,得到了行業的重點關注和廣大客戶的認可。未來,東獅將堅定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圍繞自身技術優勢完成上下游產業鏈的應用領域拓展、解決方案集成優化以及服務模式創新,真正爲客戶創造更多實際價值。

陝西陝焦化工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小靜和唐山華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部長許良實分別介紹各自企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環保方面的成就和經驗。

中國化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崔學軍最後指出,發展煤化工,對於增強我國能源戰略安全保障能力,降低石油進口依賴,促進石化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迫切需要開闢一條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新道路。

崔學軍表示,近年來,中國化工報社堅持以“主戰場、制高點、講故事、生態圈”十二字方針爲指導,聚焦行業中心工作、企業核心業務,以智庫建設爲抓手深入一線調研,佔領產業研究制高點,對石化行業的轉型升級做了大量的工作。氣體淨化專項調研活動是十二字方針落地的一項重要舉措。未來,報社將繼續以融媒體宣傳矩陣爲基礎,通過移動化、數字化手段建設化工生態圈,在解決困擾行業發展難題方面發力,通過共創共享、聚合效應,不斷提升石油和化工行業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建立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加強行業細分領域的研究,加強產業間的交流與協同。

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工科普聯盟祕書長、中國化工報社黨委副書記王曉雲代表科普聯盟授予長春東獅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爲中國石油和化工科普基地(氣體淨化)。

據瞭解,此次調研活動以“綠色發展,美麗中國”爲主題,2018年6月11日在江蘇宜興啓動,調研組相繼走訪了安徽、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地二十餘家現代煤化工、焦化、化肥等企業。通過系統地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多種方式,掌握了煤化工行業,特別煤焦化領域氣體淨化發展的整體情況,看到了各地企業各自的發展生態,並根據企業特點提出了發展建議和意見。該活動由中國化工報社、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發起,得到了長春東獅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大力支持。(文:王儷錦 圖片:張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