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神格形象,那就是媽祖。媽祖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風靡了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多個地區。在2009年,聯合國還特地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

媽祖雖然是一個神格形象,但不同於其他女神,媽祖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降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的林家。相傳媽祖出生的那一天,西北方有一道紅光射出,將整個湄洲島都照得通紅。

媽祖的父親名叫林惟愨,他本來是想要一個男孩的,但見此等異相便知女兒非等閒之輩,所以他對媽祖十分寵愛。媽祖在降生之後從未有過哭泣,不同於其他嬰兒,因此林惟愨特地爲她取名爲林默。

傳言林默在十六歲時在一口古井中遇到了一位仙翁,還從仙翁那裏學習到了法力,並且得到了仙符。從此林默入道,經常雲遊四方治病救人,扶危濟困,許多漁民都曾得到過林默的幫助。

不僅如此,林默還對沿海的天文氣象非常有研究,經常可以預測未來的天氣,幫助漁民選擇合適的時間出海。沿海漁民甚至認爲林默是大海龍宮裏來的,紛紛稱林默爲龍女。久而久之,林默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名聲越來越大,受到了當地民衆的推崇。

林默在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逝世,年僅二十八歲,不過當地人都認爲林默其實是因法力高強並且積德已深,因此得道飛昇了。林默生前深受大家的愛戴,於是林氏家族後人便尊稱林默爲“媽祖”。

其中媽的含義其實指的是奶奶,媽祖實際上指的是德高望重的奶奶。林家對林默的這個尊稱逐漸在沿海地區流行,直到今天大家還是將其稱爲媽祖。媽祖文化得以流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中國的海洋貿易的發展。

此後各個朝代的君王還爲媽祖增加了許多封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輔國”、“護聖”、“庇民”,這三個封號深刻詮釋了媽祖文化背後的精神內涵,也代表了媽祖形象在不同社會時期中所得到的推崇與升格。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麗國。當時中原與朝鮮半島之間的交通主要靠海運,而路允迪在乘船時遭遇險境,好不容易纔轉危爲安。路允迪聽到船工們在脫險後紛紛感嘆是媽祖搭救才平安無事。

路允迪在回朝以後向宋徽宗一五一十的報告了旅途中的這次險惡經歷,並且請求宋徽宗專門爲媽祖設立廟宇。宋徽宗同意了路允迪的請求,在福建莆田建起了順濟廟,意指平安渡海。這也是媽祖神格第一次得到官方的承認,正在逐步成爲全國信仰。

媽祖護衛國家臣民,可以說是生動詮釋了“輔國”二字。那麼護聖又是怎麼來的呢?衆所周知,宋元時期也是中國海上貿易的大發展時期,連統治者也意識到了海洋貿易所帶來的暴利。

於是全國沿海各地紛紛設出了大大小小多個港口,其中福建泉州港一度成爲了中國最大的港口。來自西方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見識到泉州港的吞吐量後大感震驚,甚至稱讚此港爲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海洋貿易逐漸成爲了元朝的收入支柱之一,元朝爲了更好地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於是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封媽祖爲“護國明著天妃”,從此大力推動媽祖信仰的傳播,鼓勵百姓大膽出海。於是媽祖便成爲了貿易的守護神,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的景象。

到了清代,統治者多次爲媽祖增格。比如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廷專門追諡媽祖爲“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可以看到媽祖的封號又多了一個“庇民”,這也是媽祖神格形象最鼎盛的時期。

媽祖生前便扶危濟困、愛護百姓,得到“庇民”的封號自然是理所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媽祖在清朝甚至一度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享受着同等規格的祭祀。清朝統治者之所以這麼尊重媽祖,主要還是出於政治目的。

這個時期的媽祖已經成爲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集體信仰,清朝統治者是女真人,想要深入統治全國必然要接納多元的文化思想,推崇媽祖正是爲了表現出對其他文化與信仰的認可。

如今媽祖文化已經遍及世界四十五個國家,在世界各地有着超過五千座媽祖廟宇,媽祖的信衆更是高達三億人。雖然媽祖的神蹟未必是真的,但她的偉大精神確實得到了世人的認可與傳承,成爲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