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孔學堂公益講座即將迎來第800場!他們這樣說......

就在這個週末(11月15日),貴陽孔學堂即將迎來第800場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站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11月13日下午,孔學堂邀請了學者代表、聽衆代表齊聚一堂,舉辦“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工作座談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索曉霞出席座談會,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黨委委員周之江主持會議。

會上,學者代表、聽衆代表與孔學堂相關工作人員積極互動,暢所欲言。大家回顧了孔學堂800場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的發展歷程,並從新形勢下公益講座的創新發展、社會效益及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索曉霞

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黨委委員周之江

“800場,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索曉霞表示,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能夠持續至今,得力於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得力於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得力於廣大羣衆的積極參與,得力於孔學堂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我們將積極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總結經驗教訓,將從內容、形式、渠道、機制、品牌等多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爲貴州羣衆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龔德全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爲貴州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共享模式,讓名家學者‘走向’市民大衆,也希望孔學堂能夠持續推出‘線上講座’,線上線下聯動,讓更多人羣聆聽孔學堂的講座。”學者代表、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龔德全從受衆、內容、衍生發展等方面爲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發展提出意見。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趙永剛

“孔學堂公益講座的發展要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學術講座的學術高度和深度的問題;第二,知識的傳播廣度和深度問題;第三,本地學術人才培養問題。”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趙永剛表示。

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趙秉維

作爲孔學堂忠實粉絲,已退休的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趙秉維也來到現場,分享了自己與孔學堂公益講座的深厚感情。他說:“孔學堂近800場講座,我至少聆聽了700場以上,每一場都會記錄下來,如今已記下了滿滿當當的一抽屜筆記。”“希望孔學堂以後能開展更多學術研究性強的講座。”

貴州警察學院燕康作爲學生代表,分享了自己課餘時間到孔學堂聽講座得到的啓發和收穫,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表示,孔學堂公益講座陪伴了他的大學生活,更帶給了他文化的盛宴。他希望未來共學爲公益講座能推出更多專題講座,爲大學生們提供更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

據介紹,貴陽孔學堂自2013年1月對外開放以來,始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秉承“古爲今用、傳承教化”的理念,堅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宗旨,持續每週末舉行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推出了“陽明文化”、“考古”、“鄉土中國”“古琴”“漫談中西文化”等十餘種專題講座,邀請了一大批海內外知名專家演講。截至目前,共舉辦了797場講座,累計現場聽衆30萬餘人次。11月15日,將迎來第800場傳統文化公益講座。

記者:田鈺琳 李楨 實習記者:奉光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