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一句話道盡人們被毒蛇支配的恐懼。尤其是生活在農村裏面的朋友,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山野林中,蛇幾乎是最常見的動物之一。

正所謂“七月黃蜂八月蛇”,在夏秋之際,黃蜂與毒蛇是有名的“毒物”。相對於黃蜂來說,蛇更具隱蔽性,被其咬到的概率不僅更大,而且所帶來的後果往往也是更嚴重的,輕則腫脹皮膚潰爛,重則危及生命。

響尾蛇

幼年響尾蛇更毒?

在我國民間,有這麼一種說法:幼年的蛇,其毒性比成年蛇更大。無獨有偶,在美國西部一些州縣裏面,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認爲幼年響尾蛇要比成年響尾蛇更具威脅性。

爲什麼會這樣呢?按照我們的理解,不應該是越成熟的蛇其毒性越強嗎?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觀點,主要是人們覺得首先幼年蛇缺乏經驗,稍有異動就會下嘴咬,而成年蛇經驗較足,一般性防禦或者攻擊時往往採取只咬不注入,或者注入少部分毒液,在非必要情況下儘量會避免浪費毒液。

其次是幼年蛇在控制力方面也要比成年蛇差,在注射毒液的時候會一次性注入自己所擁有的絕大部分毒液,從而使毒性大大增強。

幼年響尾蛇

乍看之下這兩個理由都十分充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幼年蛇比成年蛇更危險呢?

我們以響尾蛇爲例,目前沒有任何的研究資料表明,響尾蛇幹咬(即只咬不注射毒液)的頻率會隨着年齡的增大而變化,並且從加利福尼亞州南部9年的蛇類咬傷報告數據來看,人們被咬傷的嚴重程度,與響尾蛇的大小呈正相關關係,即被越大的響尾蛇咬傷,後果越嚴重。

從這些方面來看,“響尾蛇幼蛇比成年蛇更毒”,僅是民間傳說而已,沒有相關證據能證明其正確性。

成年響尾蛇

毒液的注入量與獵物大小有關

蛇類在每一次咬住對手時,所注入的毒液量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數據和成果我們不難獲得。

比如2002年《毒蛇生物學》第207-233頁有一篇研究裏提到了響尾蛇在捕食老鼠和蜥蜴的時候,所注入的毒液量是不同的,蜥蜴體型比老鼠小很多,響尾蛇會相應減少毒液的注入量。

洛馬琳達大學醫學院的動物學和生理學博士威廉·K·海斯等一些科學家在1992年的時候也發現了響尾蛇在捕食鳥類的時候會注入更大劑量的毒液,可以理解,如果毒液劑量太小,不能讓鳥類瞬間喪失飛行能力的話,即便是鳥類短暫飛行了一下就死了,也沒有留下蹤跡,對於響尾蛇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響尾蛇捕食老鼠

人們研究了北太平洋響尾蛇,這是一種中大型的毒蛇,它們捕食了大大小小的老鼠,從研究數據可以發現,獵物的大小的確可以影響響尾蛇毒液的注入量,越大的獵物,往往會被注入更大劑量的毒液。

當響尾蛇攻擊大型齧齒類動物的時候,會注入更多的毒液,以避免獵物在被捕食的過程中出現反抗行爲,從而對自己造成威脅。

當然實驗結果也表明了響尾蛇的確能夠控制自己在每次啃咬獵物時的毒液注入劑量,但沒有證據表明成年蛇比幼年蛇在這方面的控制力更強。

獵物的大小影響蛇毒的注入量

毒液的注入量與蛇大小有關

海斯博士的另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成年響尾蛇一次性往往能夠注入更大劑量的毒液,隨着響尾蛇的成熟與長大,它的毒腺也會隨着增大,這就意味着越大的蛇體內能夠儲存的毒液就越多,那麼在每次啃咬之後能夠釋放的毒液也就可以更多。

科學家們研究了不同年齡段,不同體型的草原響尾蛇,及它們在捕食行爲上所釋放的毒液,發現與前面提到的民間觀點相反,成年蛇、大型蛇每次注入的毒液更多,它們有更大的腺體,儲存的毒液更多,它們會合理並不吝嗇地使用這些毒液。

蛇大小與毒液注入量呈正相關

這就意味着,幼年蛇也具備了控制注入毒液劑量的能力。當人類不小心干擾到響尾蛇時,它採取的防禦性攻擊,所帶來的後果要比掠食性攻擊小一些。

但研究同時還發現了,即便是在防禦性攻擊的時候,成年大型響尾蛇,所注入的毒液劑量要比幼年蛇大,原因是它們有更多的毒液可以利用。

年齡不是衡量毒性的指標

民間的傳說裏面之所以會認爲幼年的蛇更毒,無非就是認爲幼年蛇的經驗和控制能力都不如成年蛇,但現有的研究早已證明幼年蛇也具備了控制毒液注入的能力,它們在進行防禦性攻擊的時候,會本能地減少毒液的注入量,也就不存在說“經驗不足”這一說法。

另外,幼年蛇的毒腺往往比成年蛇小,所能儲存的毒液也更小,即便在一次啃咬時將所有毒液完全注入,其劑量也有可能不如成年蛇總體的一部分,所以拋開實際情況而言毒性,都是“耍流氓”。

蛇的“毒牙”

那麼存不存在說幼年蛇的毒性比成年蛇毒性更強呢?比如說爲了彌補幼年蛇“實力弱”的缺點,從而給予了它更強的毒性呢?

這倒是有可能的,畢竟幼崽的特殊保護機制在大自然中是很常見的現象,比如獅子和美洲獅,成體身上都是沒有斑點的,而它們的幼崽身上卻有明顯的斑點,更有利於隱藏。

美洲獅幼崽身上的斑點

世界上也有不少專家認爲幼年響尾蛇的毒液作用效果更快,但似乎並不能彌補與成年蛇相比在劑量上的不足。

根據對動物行爲的分析和研究,發現成年響尾蛇無論是在進行掠食性攻擊還是防禦性攻擊上面,所釋放的毒液劑量都比幼年蛇多20-50倍,如此巨大的差距是幼年蛇憑更快的發作效果所不能彌補的。

蛇毒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其毒液的成分,響尾蛇的毒液包含了100多種不同的活性成爲,它們分別作用於不同的部位,比如低分子量神經毒素能破壞神經組織,而高分子量的金屬蛋白酶則能破壞血液和軟組織,從而引起組織壞死、腫脹、疼痛等等。

但是一種特定蛇的毒液成分,往往跟這種蛇的年齡、飲食結構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關,即便是同一條蛇,它在不同時期的毒性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難界定幼年響尾蛇的毒性就一定比成年蛇強。

根據現有對蛇類動物行爲的研究表明,蛇的大小,以及所注入的毒液劑量是決定了毒性強弱的關鍵,成年蛇有着較多的毒液,每次啃咬的時候會釋放更多的劑量,所以成年蛇往往比幼年蛇更危險,一旦被咬,所帶來的後果也是更嚴重的。

所以我們不能隨意輕信民間的一些傳言,在被任何蛇咬了之後,一定要及時就醫,不能理所應當地認爲是成年蛇或者幼年蛇就放鬆警惕。

岩石上的響尾蛇

當然最好的做法就是儘量避免被蛇咬,蛇是一種比較怕人的動物,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才會被迫反擊,比如人們踩踏到它的時候,因此儘量避免到陌生的野外環境,野外行走時多注意觀察就是極佳的做法。

另外穿一些較厚的牛仔褲、長筒靴,也能很好地起到阻隔作用,從而減少被蛇咬後的毒液注入劑量,減小中毒後果。不過尤爲重要的是認清毒蛇的威脅性,不要輕易相信幼年蛇比成年蛇更毒的說法,畢竟沒有相關科學依據支持該理論。

(關注我,瞭解野生動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