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可以说是丝路所出土的最为珍贵的一件汉晋时期文物。这件精美的丝绸制品,承载了中原皇室对其统治稳固的祈祝,也承载了护臂主人对中原王朝兴盛的祈望。但就在古墓与织锦被黄沙掩埋后,护臂主人的祈望却没有立刻降临。

自永嘉之乱(311年),衣冠南渡之后,南朝士人“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上演了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只有少数人还能记得北定中原的大业。曾经是中原王朝生存根基的北方大地,完全变成了游牧民族的演兵场。北地百年战乱过后,数不清的旧势力被消灭,又有无数新的势力登台。直到出身鲜卑族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原,推行均田、三长制才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同时也带来了军制和兵种的全新变化。其中最为著名和最具标志性的莫过于人马都配备铠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历史记载中也多次出现北魏王朝在一次战役中出动上万“铁马”的字样。除了庞大的数量, 甲骑具装还是最具战斗力、主宰战场的精锐部队。

那么,这种强有力的兵种到底从何而来呢?结合史料与出土文物,现代比较公认的情况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那种人马均披挂铠甲的重装骑兵,较早的源头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侍卫之士”,而最早的源头则是来自纵马中西亚的斯基泰人王朝、帕提亚帝国(今伊朗),以及之后的波斯萨珊。比如在斯基泰人的墓葬中发现了最早的重甲骑兵形象。一些学者认为,盛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甲骑具装是沿丝绸之路,从帕提亚帝国传来的。当然,还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重甲骑兵是我国军事技术自行发展的结果。

比如就重装骑兵标志性的马铠进行探究,从提高战马防护力的角度来看,我国“甲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中原战场尚为兵车所统治的时期,诸侯国的甲士们不但身穿“三属之甲”,同时也给战马披挂上了厚重的皮革护甲。这一点,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已被发掘的诸多春秋战国时期楚、曾等国的贵族墓葬中,得到了考古证实。比如湖北省荆门市包山楚墓中,就出土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战马护甲。另外,从出土的三国到西晋期间的兵马陶俑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马当胸”(实物可能为铁质)已经被大量装备(从文献记载来看,至少东汉时期,我国已经给骑兵装备马当胸了)。西汉时期建立的“北军八校尉”中的越骑校尉部②,也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装备了马铠的重装骑兵。三国时期,曹魏最为精锐的“虎豹骑”,更被认为是一支成建制的重装甲骑部队。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史,可以发现存在着两个重甲骑兵盛行于古战场的高潮。第一个是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唐统一后,不着马铠的突击骑兵逐渐替代了具装重骑在战场上的核心地位。第二个高潮则是宋辽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转化为新式的农牧帝国后,重甲骑兵再度成为战场的主宰,辽国的鹰军、西夏的铁鹞子、金国的铁浮屠都曾在战场上与宋朝军队死战。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次重甲骑兵发展的高峰,都是游牧民族势力冲破长城线之后,在中原地区逐步建立起封建国家的时期。

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这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当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建立封建国家后,会将自身的军事优势与在中原新获得的生产技术进行结合。表现在军事科技上就是骑兵的“护甲化、重装化”,以便在骑兵部队对中原王朝的步兵坚阵发起冲锋的路上,保护其精锐免遭弓弩箭矢的迟阻杀伤;同时,也使之在近战肉搏中发挥强大的战斗力。实际上,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也保有相当数量的甲骑具装部队(这一点在南朝画像砖中有着大量的反映),不过其为北朝甲骑的光辉所掩盖。因此稳妥地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崛起的甲骑具装是由北方草原传播而来的西亚军事技术与中原军事传统相融合的产物。

这种军事技术的融合,根源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期。已知确认的最早最完备的实用硬质马镫实物,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再加上高桥马鞍在东汉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这两者结合并一同发展,使得骑兵与战马的结合更加密切,使得“人马合一”的时代到来了。完备的马具让骑兵的机动能力与打击力日益增强。

当骑兵的打击力与机动力增强之后, 如何增强骑兵防御力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同样出自辽宁北票市的考古发掘成果。1995 年至1998 年所发掘的北票喇嘛洞十六国时期三燕文化墓地中, 出土了一批随葬的铁甲实物。经过我国知名考古学家、甲胄复原专家白荣金先生的修复,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这一时期甲骑具装所装备的全套铠甲的真容。不但马上的骑士装备了钢铁盔甲,战马也拥有防护完备的马铠。终于,在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成为战场上的统治者。

(上图)画像砖上的南朝甲骑形象

可以说南北朝甲骑具装的武器装备与防护,要超过数百年后的欧洲中世纪骑士。要知道,一直到13 世纪中前期,欧洲中世纪骑士仅由一套俗称“铁毛衣”(这一俗称十分传神地描述了当时锁甲的型制)的锁子甲来提供防护。同时,当时欧洲骑士的战马是没有防护装备的。当装备着重型札甲、人马俱装的蒙古人①从东方袭来之后, 钣金甲片才作为加强锁子甲防御力的附件开始在欧洲被大量运用。另外,十字军东征也带来了新的风俗:骑士们在穿着铠甲的同时,也会穿上一件布料制作的罩衣,在使铠甲穿着更为舒适②并在增强一定防御力的同时,也提供装饰与敌我识别的功能, 最后发展为战马的防护装备。

13 世纪末,西欧骑士首先使用护腕、护胫增强对前臂、小腿的保护,接着护肘、护膝、护肩、大腿甲叶开始应用,当时,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开的。之后,一种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织物将几块甲片进行连接的胸甲(coat of plates)出现了。这种铠甲一般被称为铁甲衣,其形制类似于蒙元和明清时期东方(比如中国、李氏朝鲜以及一些东南亚地区)军队大量装备的布面甲。

14 世纪之后,在铁甲衣的基础上,欧洲人发展出了防御力更为完善、被俗称为山贼甲的板链甲(Brigandine)。最后随着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在15 世纪初期, 真正意义上的“欧洲板甲”才正式登场。

本文摘自《帝国强军》之欧洲和中国八大古战精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