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在閩南人的文化記憶中,木偶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間藝人借木偶演繹故事,將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故事精彩呈現。承載這出大戲的“演員”,則是一個個經過精雕細刻,擁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臉譜的木偶。從木頭到木偶“演員”,離不開能雕會刻的巧匠,徐竹初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郭沫若爲徐竹初題詞

雕偶世家

少年雕刻家”嶄露頭角

說起徐竹初,漳州人都不會陌生。這個與木偶緊緊關聯的名字,已經成爲漳州傳統文化藝術的一張燙金名片,載着木偶藝術享譽四海。

徐氏祖孫三代研究木偶雕刻

徐竹初出自雕偶世家。漳州木偶頭雕刻起於晉,盛於唐,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中極富特色的藝術瑰寶。徐氏家族木偶頭雕刻則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典型代表,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從徐氏木偶的第一代徐梓清算起,到了徐竹初這已經是第六代。也是在這一代,徐氏木偶頭雕刻險些斷代失傳。

“在過去那個年代,僅憑雕刻木偶很難維持生計,家裏就不希望我學這門手藝。”徐竹初回憶,一門手藝在一個家族中傳了五代,卻迎來現實的打擊。做出這樣的決定,對於徐家而言有着沉重的痛與無奈。然而,從小在父親徐年松的耳濡目染下,徐竹初早已愛上了那些活靈活現的小人偶。放學後幫忙父親雕刻木偶的時光,成爲徐竹初童年最快樂的記憶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民間傳統手藝得到政府的重視,家裏方纔同意徐竹初學習木偶頭雕刻。

1955年,16歲的徐竹初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比賽,其雕刻的木偶在首屆全國少年兒童科技和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特等獎,轟動一時。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爲徐竹初的木偶作品題詞,贊其“木偶頭雕刻神情逼真生動”。是年底,徐竹初將自己親手雕刻的兩個木偶寄送給毛主席,並收到主席的回信。次年,有關部門爲其拍攝專題片《少年雕刻家徐竹初》。

這位轟動一時的“少年雕刻家”,此後加倍刻苦,潛心鑽研木偶頭雕刻。2006年,漳州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爲徐氏家族木偶頭雕刻的第六代傳承人,徐竹初被認定爲此項技藝的全國代表性傳承人。

探索創新

戲曲舞臺人偶“活”起來

小小一個木偶,不僅有鼻子有眼,而且神態各異,活靈活現,極富人物性格特色。從一段木頭,到一個人偶,這背後是一項不小的工程。徐竹初介紹,雕刻木偶,需經選材、開胚、定型、粗刻、細刻、修光、補土、上粉、開臉、蓋蠟等十幾道工序,方能成爲戲曲舞臺上的人物臉孔。巴掌大的木偶,成爲舞臺上的生、旦、淨、末、醜,“唱”出人生百態。手藝人賦予木頭的新生,也深度參與和見證這門掌上藝術的變遷。

從徐梓清到徐竹初,六代人200多年的薪火相傳,傳承的不僅是木偶雕刻技藝,還有木偶藝術發展的變遷。在漳州古城內的徐竹初木偶藝術館裏,形態各異的木偶琳琅滿目,每一個都值得細品。靜觀,是藝術品。動態操控,則仿若一個個“小活人”。而這,源於徐竹初的大膽創新。在尊重傳統、恢復傳統木偶形態、繼承祖輩雕刻技法的基礎上,徐竹初不斷探索創新,打破傳統木偶不能動的限制,在木偶頭中設置機關,使得木偶的眼睛、眉毛和下頜能夠靈活活動。這樣的木偶,演繹起故事來,更加靈動傳神。這在百年前是想不到的。

徐竹初作品

經徐竹初巧思改良,木偶更具舞臺表現力,木偶戲觀感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徐竹初還致力於豐富木偶臉譜,創新木偶戲內容,讓木偶戲與時俱進。從藝半個多世紀來,徐竹初兼顧舞臺表演與現代審美需求,設計了600多種戲曲人物木偶造型,創作出大量超越歷代成就的木偶藝術精品。這些精品中不僅有傳統木偶戲名角,有神仙、魔怪,還有西方動漫形象,大大豐富了木偶戲的內涵。

“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著名戲劇大師翁偶虹如是讚譽徐竹初的木偶作品。徐竹初的木偶作品被視爲“國寶”,列入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多次作爲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爲傳播木偶文化,徐竹初曾帶着珍貴的展品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其創作的木偶作品被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被譽爲“中華一絕”,成爲國際人士眼中的“東方藝術珍品”。

廣納門徒

木偶技藝文化後繼有人

自幼時拿起雕刻刀,到如今已是82歲高齡,徐竹初走過了70多年的雕刻之路。刀起刀落,分寸之間,拿捏的是人間百態,雕刻的是不能遺失技藝和文化。

如今,徐竹初的木偶作品已是有口皆碑,享譽海內外,形成聞名世界的“竹初木偶”品牌。精於木偶雕刻的他,一直致力於木偶文化的傳播。早在1996年,徐竹初就創辦了徐竹初木偶藝術館,並以此爲平臺向世人展示木偶工藝品,傳播木偶文化。近日,位於漳州古城區的徐竹初木偶藝術館重裝亮相,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路文化愛好者。全新的木偶藝術館中,設有木偶戲臺,能爲來客演繹木偶戲的精彩。

“文化要傳承,手藝不能丟。這門手藝要和文化一樣,傳承創新、發揚光大。年輕人更要用新的知識、新的思維,將傳統文化藝術再發展再創造,要一代勝一代,讓傳統文化有新的生命力。”談起木偶雕刻技藝,徐竹初有自己的見地。深諳文化傳承之道的他,認爲傳統文化既要尊重傳統,又要敢於創新、善於創新。而文化和技藝的傳承和創新,需要的是一批熱衷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徐竹初祖孫三代研究木偶雕刻技藝

徐竹初在高校傳授木偶雕刻技藝

過去,木偶頭雕刻主要以師徒形式傳技,尤以家庭傳承爲主。徐竹初認爲,流傳千年的木偶文化如今已有新的文化內涵,木偶也有了新的用途,不再侷限於表演,而是能夠作爲工藝品走進家家戶戶,作爲藝術收藏品走向國際舞臺。爲了更好地將木偶雕刻技藝傳承下去,徐竹初曾自費開辦木偶雕刻培訓班,並積極尋求合作,在衆多院校中開設木偶技藝培訓班,親手傳授雕偶技藝。

徐竹初的兒子徐強是徐氏木偶雕刻的第七代傳人,也是福建省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自6歲起便隨父學習傳統木偶雕刻及製作工藝的他,從事木偶創作已40餘年。如今,他漸漸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擔起徐氏木偶雕刻技藝和文化傳承的大梁。“之前父親出版了不少畫冊,更多的是傳播木偶作品和歷史文化,下一步我們會着重整理總結,出版一些技法方面的書籍,讓更多人學習木偶技藝,傳承木偶文化。”

總策劃:陳惠貞 葉明義

策劃:賴雄偉 沈毅玲

來源:鄒美玲/文葉果/視頻 徐強/供圖

本期編輯 劉藝敏 本期組長 陳 靜

值班主任 陳益雄 總 編 輯 賴雄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