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關於家庭作業由誰來批改的話題成了熱門。隨着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相繼出臺,這事兒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老師佈置的作業得由老師親自批改,不得由旁人代改,不管是家長也好還是學生也好。

禁令一了,苦作業批改久矣的家長自然可以長出一口氣,終於不用受這份罪了!但老師呢,可就愁眉苦臉了,沒人搭把手幫襯一下,那可就真要累成狗了!

有人說,那都是老師死心眼,你少佈置點作業不就行了?何苦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呢?

少布作業自然能少改作業,這個道理很淺顯,但老師們是不是敢於少佈置作業呢?

這還得看具體情況:

1,學校對於教師作業量沒有明確的規定,或者學校評價體系中對於教師作業量要求很少,則老師們可以少佈置作業。反之,如果有規定並且總量不少,則老師不得不完成相應的工作量,佈置少了在績效和評先評優中就會落了下風,那便只能多多益善了。

2,要看教師本人對於這一份教職的態度。如果是無所謂的,則能敷衍就敷衍,學校要扣考覈分,隨便,扣績效工資,隨便,評優晉級,誰愛來誰來,那麼,這樣的老師自然毫不在乎作業量,少布甚至不布也是常有的事。反之,把這份工作看得很重要,各方面都要爭一爭的老師,自然不敢在作業上疏忽大意,能多布一點作業的時候絕不會手軟。

3,要看家長對於老師佈置作業這事的態度。雖然有不少家長反對老師讓自己批改作業,但他們同樣反對老師少佈置作業。他們在意的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到底由誰來批改。如果老師能夠佈置大量的作業,並且全部由老師自己批改,家長是喜聞樂見的,他們甚至希望老師晚上加班改、節假日帶回家去改。

最近,有一個學校的老師星期天在街上幫人看地攤,就被家長給舉報到教育局去了,理由就是雙休日老師不在家裏備課改作業,跑出來做生意,敗壞了教師形象。

所以說,少布作業並不完全由老師本人說了算。還得考慮學校和家長。關鍵還在於,不少人的觀念仍然停留在多做作業孩子成績就會提高上。在這一點上,學校、老師和家長,有着很大的共識。

如果有老師敢於少佈置作業,那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家長不滿、學校不滿,連大多數堅持認爲多做作業就多出成績的同事也不滿。

那就多布點作業唄。

何況,現在的作業也很好佈置。上級配備的、學校安排的、私人關係的,各種輔導資料應有盡有,哪門課學生不得有三套以上的輔導資料?根本用不着老師去挖空心思想作業題。章節的、單元的、專題的、綜合的,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

但只布不改,顯然會被質疑。布得那麼多,老師又根本改不過來,只能假手旁人。誰會全心全意改孩子的作業呢?除了家長還能有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關於改作業的可以更容易理解:

1,時間資源是稀缺的,誰都想把它配置到更重要的事上去。所以,老師不想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改作業上,家長同樣也不想。家長也希望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家庭生活上,而不是莫名其妙地成了老師的助教,幫老師改作業。

2,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利他纔是最好的利己。老師想要家長幫自己改作業,一定要拿出相應的好處來交換,不能單憑一句這是爲你孩子好這樣空洞的理由就使家長信服。爲孩子好,家長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心意來,而不必按着老師的意願來。比如,帶孩子享受戶外活動,一家人在一起搞搞親子閱讀,那都是爲孩子好。

3,老師要的是效率,而家長要的是公平。老師把手頭的事推給家長幹,自然是提高了自己的效率,但是對家長來說,就不公平了,因爲家長犧牲了自己的效率。家長想幹的事,沒有時間幹了,只能圍着老師的事疲於奔命。

劍客老師覺得:

1,作爲老師,要在作業的精選上多下些功夫,那些重複性作業、懲罰性作業還是不布爲好,布了其實是在懲罰自己。多在作業題的選擇上花時間,設計梯度合理、難度適宜的作業,其效果遠比以量取勝強。

2,作爲學校,要在評價機制上進行創新,鼓勵教師發揮聰明才智,將優秀的作業設計作爲教師評先評優的一項突出成果來加以運用,形成學校的特色。

3,作爲家長,要在積極配合的基礎上理直氣壯地拒絕部分老師不合理的要求。在家庭裏,一定要扮演好家長的角色,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又變成了孩子的另一個老師。孩子需要的是能分擔能分享的親人,而不是整天板起面孔說教,把學習一天到晚掛在嘴上的“熟悉的陌生人”。

對此,你有什麼高見?歡迎關注我,留言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