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針對北半球地區的調查表明: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多6年,超過百歲的女性數量更是男性的兩倍以上;而在對美國職業運動員的調查中,男性運動員的平均壽命只有50歲。爲什麼大家眼中代表陽光健康的“純爺們”會比女性壽命短呢?

發表在《免疫學》上的一篇研究指出,男女壽命的總體差異與激素分泌有關,除了影響壽命,激素還決定男女的外形、毛髮密度差異等,甚至和無名指、拇指的長短息息相關。由於人類五指長度比例在胎兒時期就固定不變,因此“三歲看老”,從手指長短推測未來身體健康狀況,未必不可行。

長壽或與性激素有關

據研究,美國的8萬名百歲老人中,85%爲女性;據第六次我國人口普查數據,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爲72.38歲,女性爲77.37歲,與10年前相比,男女平均壽命差距由3.7歲擴大到4.99歲,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活了5年。女性比男性活得長,是否跟性激素分泌差異有關?我們反過來看看身材高大、有男人味的“純爺們”情況——一項針對美國男性職業運動員的調查顯示,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50歲,且高壽者極少。

鑑於以上種種差異現象,美國著名醫院梅奧診所針對“激素能否影響壽命”做過實驗研究,他們將實驗小鼠體內的一種雄性激素——睾酮去除後,發現小鼠的T細胞水平明顯提高,這也就意味着免疫力的顯著增強,身體更加健康。因此,研究者認爲,睾酮的存在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和強度。這一研究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免疫學》上。

睾酮減少,免疫力更高

事實上,梅奧診所的實驗正面驗證了睾酮減少,免疫力即提高。但是,睾酮增加,免疫力就會降低嗎?

兩者的關係不一定如此絕對。睾酮是一種男性性激素,主要由男性睾丸或女性卵巢分泌,成年男性睾酮分泌量是成年女性的20倍,它是保證男性正常發育,促進生殖器、骨骼肌肉、毛髮生長的重要因素。男女的身體狀況存在極大差異,睾酮令男性體下脂肪少於女性、肌肉和體能都更強,對維持骨質密度和細胞造血功能也有一定作用。它是男性好動、好競爭、敢冒險的重要原因。睾酮多了,更“純爺們”,睾酮少了,男性可能更長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嗎?

睾酮和雌激素的差異會導致男女行爲模式不同,對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許多研究證據顯示,睾酮會令男性衝動、易怒,攻擊性和活動力增強,由於青春期初期男性激素分泌增多,他們會進行危險係數較高的刺激活動,這段時期男性死亡率增高的現象通常被稱爲“睾酮中毒”;步入中年後,睾酮還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減少“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提高男人得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相反,女性雌激素卻爲停經前的婦女提供了保護作用,降低年輕女性罹患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近來,醫學研究也顯示,雌激素或許能預防老年性癡呆症等腦部疾病。儘管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就個體而言,這不是絕對的。

手指長短與激素水平有關

激素對人類的影響中,除了壽命,最爲大家津津樂道的無非是手指的長短。事實上,食指與無名指的差異,始於英國利物浦大學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們認爲,無名指越長,心臟的抗病能力也就越強;食指越長,患前列腺癌的幾率則比較低。

由於手指的長短比率在胎兒時就已經由基因決定,因此,從一個嬰兒的手指來預測其青壯年時是否會患上疾病是很有可能的。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研究也表明,手指長短的確能夠暗示一個人的健康、生育能力、婚姻前景甚至於患心臟疾病、乳腺癌等的幾率;此外,人的運動能力、攻擊性、孤獨症等也與食指和無名指的長短有聯繫。

既然食指和無名指暗藏着許多端倪,它們的長短又跟什麼相關?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一項針對小鼠的新研究顯示,兩者的長短不同與激素有關。研究人員使用基因工具改變了胚胎髮育期小鼠的睾酮和雌激素含量,結果表明,在子宮中就缺乏睾酮的公鼠,食指比無名指長;缺乏雌激素的公鼠,無名指更長。這點從生活中也可以得到驗證:人類女性的無名指往往比食指短或一樣長,而男性的無名指一般比食指長。

手指長度確實可以作爲人們在母體子宮內發育時激素是否平衡的指標。手指是在懷孕期最後3個月內成形的,這個時段也正好是嬰兒大腦、性器官、心臟的形成時期。我們的手指長度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但“手指比率”卻永遠跟我們出生時保持一致。

如果一位男性的食指比無名指長,那麼他在胚胎髮育的某個時期,雌激素的含量可能較多。因此,一些激素導致的性格和健康狀況也可以簡單通過手指長短做初步判斷。

如果食指長於無名指,那麼女性可能擁有更高的生育能力、比較謙虛敏感、相對容易患乳腺癌、不愛冒風險;男性則生育能力較弱、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攻擊性弱、方向感差,反之亦然。

當然了,手指比率透露出的健康狀況只能作爲參考,具體到所患疾病和壽命長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來分析。像心血管疾病,確實與激素水平有關,但生活習慣、環境等外在因素也會影響患病幾率。雖說女性雌激素含量高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如果抽菸過量或經常熬夜,再高的雌激素也起不到作用,同樣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至於女性爲什麼普遍比男性長壽,其中原因複雜,生理、心理因素,還有兩性在行爲模式、社會互動上的差異,都不容忽視。比如當下社會中,大部分男性可能要比女性承受更大的壓力。

不過,與其把焦點放在長壽的性別差異上,不如認清影響健康和壽命的關鍵要素,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預防更有意義。

文/趙彥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