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時,歐洲的上流階層對稀有生物展示出極大的興趣,有許多上流階層的人願意斥巨資尋找難得一見的生物,其中就包括體型較大的蛇,尤其是巨型蛇類,如果哪位家裏有一條巨蛇,那麼在上流階層之中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在上個世紀時,許多探險家們將狩獵的重點轉向了巨蛇。

在20世紀時,德國動物商人卡爾·哈根貝克發佈了一則懸賞公告,如果能夠找到一條超過30英尺(大約是9米)的大蛇,並將其安全、健康地送入到漢堡動物園,他將會爲此支付1000英鎊的賞金。

在卡爾.卡跟貝克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紛紛發佈懸賞公告,而賞金也跟着一漲再漲,但始終沒有人能夠提供超過30英尺的巨蛇。

這不禁讓人懷疑,地球上難道真的沒有體型超過30英尺的巨蛇嗎?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多長?

世界上最大的蛇

蛇家族曾經出現過許多大個頭生物,然而由於環境的變遷,它們都因爲各種原因滅絕了。現如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還有爭議,人們無法區分究竟是亞馬遜森蚺體型更長,還是網紋蛇的體型更長,但顯而易見的是森蚺的體重較重,所以很多人會將森蚺作爲世界上最大的蛇(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不過這個說法有待爭議,因爲人類歷史上捕獲最長的蛇是一隻名叫“桂花”的網紋蟒,但也有人相信森蚺體型更巨大,但由於它們生活的地方遠離人類,所以還有許多較大的個體沒有被我們發現。

據悉,體型最長的森蚺可以達到10米以上,重約225公斤,但現如今能夠觀測到的森蚺長度一般在5米左右。

由於森蚺的體型過大,體重較重,使得它們在陸地上行走時移動距離非常緩慢,無法捕獲獵物,所以它們常常在水邊出現,依靠水的浮力支撐重量,使得它們能夠快速捕獵。

森蚺生活在南美洲地區,之所以它們能夠在這裏生存,是因爲森蚺屬於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着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生物體內的酶需要在一定溫度下才能工作,所以當溫度較低時,蛇的反應速度就會降低,它們也會因此而進入冬眠。但是南美洲地區溫度較高,環境適宜,能夠滿足它們的生長,所以這裏的蛇類體型都較大。

雖然森蚺的體型較大,但在蛇類演化史中它們並不是最大的蛇,而是泰坦蟒。

泰坦蟒

一般人們會認爲,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開始興起,並逐漸統治了地球。但其實

在哺乳動物還未興起時,冷血動物曾經短暫地輝煌過。

在古新世-始新世時期,地球中的溫室氣體較多,導致全球溫度增高,以至於地球南北兩極地區都沒有永久性冰川,而是溫帶森林景觀。

正因爲這個時期的溫度較高,使得蛇類的體型開始膨大了起來,其中以泰坦蟒爲代表。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泰坦蟒的體型可達15米以上,甚至可以達到驚人的18米。

科學家們曾經用泰坦蟒的椎骨和如今的巨蛇同一部位的椎骨對比,可以明顯看出泰坦蟒體型的恐怖之處。

泰坦蟒雖然體型較大,但它們和森蚺一樣,需要在水中才能捕食。而且食物可能大多是前來飲水的陸生生物,以及棲息在同一區域的巨鱷、巨龜等。

總結

現如今,許多動物的滅絕都和人類有關,但泰坦蟒生活的時期人類還未誕生,它們滅絕的原因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關。

由於泰坦蟒的生存需要依賴於高溫環境,所以當地球溫度逐漸下降時,泰坦蟒較大的體型難以維持而導致滅絕。

然而我們知道,目前我們的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那這是否意味着蛇類的體型也會越來越大,甚至超過泰坦蟒呢?

其實並非如此,原因是因爲人類崛起之後,會破壞野生生物的棲息地,使得體型較大的個體無法捕食足夠的獵物而死亡。只有一些體型較小,對能量需求較小的個體才能夠生存下來。也正是因爲如此,科學家們發現許多巨蛇的體型越來越小,只有在人類還未涉足過的熱帶環境,纔有大型蛇類的存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