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姜夔,在冬至日來到了揚州

那天雪霽初晴,一眼望去,城外都是青青的麥苗。姜夔慕名造訪這座淮左名都,可進城一看,滿目瘡痍,只有池水還是那麼碧綠,縱使橋邊芍藥花開依舊,卻已物是人非。

年輕的姜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寫下了千古名篇《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雪後揚州城。圖源/攝圖網

當時,距離金主完顏亮發動戰爭,金兵鐵蹄蹂躪揚州,已經過去十幾年了。

南侵的金兵在采石之戰敗給了宋軍,卻將怒氣發泄在揚州,對這座商業繁榮的都會大肆掠奪,將城中財物席捲而去,只留下一片斷壁殘垣。

揚州長期無法恢復元氣,南宋亦然。

在完顏亮遇刺身亡後,南宋很快發動了隆興北伐,卻草草收場。一蹶不振、頹唐不堪的,何止是一個揚州城。

▲揚州瘦西湖。圖源/攝圖網

01.採石

完顏亮攻宋,有記載說,是因爲另一首描寫東南勝景的詞。

北宋柳永有一首詞《望海潮》,描繪了錢塘江的旖旎風光,其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完顏亮一聽說這美景,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

此君自稱人生有三個“小目標”:第一,國家大事,都是他說了算;二,率軍遠征,將其他國君押回來問罪,三,娶天下絕色美女爲妻。

爲此,完顏亮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皇帝寶座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如遷都燕京、釐定官制、自鑄銅錢等,這些成績值得肯定。

但完顏亮步子邁太大,逐漸迷失了自我。

他大興土木,擴充兵馬,投入全國財力人力,迫使百姓爲了製造箭翎、甲革,宰殺大量牲畜家禽,就連鄉野的烏鴉、豬狗都無不被害。

爲了增加戰馬,完顏亮從民間徵調了56萬匹馬。馬匹所過之處無草料可供,完顏亮就下令在田裏放牧,以至莊稼蕩然無存。

宋金之間在邊境本來設有榷場互通有無,完顏亮打貿易戰,下令關閉鳳翔府、唐、鄧、穎、蔡等州榷場,只餘泗州(今安徽泗縣)一處。後來,這個榷場也關了。

宋金邊境貿易,金人獲利甚巨,完顏亮的做法無疑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對於完顏亮的瘋狂舉動,朝中宗室、大臣紛紛上疏諫止,卻大多被貶謫、處死,連皇后、皇子也不能倖免。

在完顏亮看來,沒有人比他更懂大金。

紹興和議以來,宋金二十餘年的和平,最終被完顏亮打破。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夏,完顏亮統兵六十萬,號稱百萬,分兵四路南下。他從諸軍中挑選5000精兵作爲自己的親軍,迷之自信地誇下海口:“取江南,此五千人足矣。”

當時南宋在位的皇帝,還是宋高宗趙構,他得知金人南下,又想跑路,打算逃往福建或四川。

秦檜已死,且金人毀約在先,這一次,主張抗金的官員在輿論上戰勝了主和派。

宋高宗只好下令備戰,命抱病在身的名將劉錡爲統帥,前往鎮江指揮。

但給予完顏亮當頭棒喝的,卻是一位書生。

南宋詞人張孝祥當時在撫州(今江西撫州)當知州。一天,他得知一個不可思議的好消息,爲之精神振奮,寫下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何人爲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張孝祥爲之歡欣鼓舞:金人敗退了,胡馬掀起的風塵已被滌盪乾淨,這讓我想到了前朝的兩位名將,一位是東漢末年,在赤壁之戰大破曹軍的周瑜,另一位是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百萬大軍的謝玄。我也要像東晉的祖逖一樣,立下中流擊楫的誓言,一定要驅逐金人,恢復中原啊!

張孝祥之所以如此激動,還有一個原因,這場勝仗,是張孝祥的同年虞允文打的。他們二人與楊萬里范成大等,都是紹興二十四年同榜進士。

虞允文是文臣,被任命爲參贊軍事,到前線慰問宋軍。當時守衛淮河一帶的王權貪生怕死,丟下軍隊跑了。金人一下子攻破淮南,打到長江邊上的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南宋朝廷另派了一名將領上前線,可還在赴任途中。

虞允文抵達採石時,金兵已經在江北岸築高臺,連營三十餘里,而南岸宋軍才一萬八千人,馬數百匹,由於無人指揮,將士們軍心渙散,三三五五地坐在路旁,不知所措。

此時,虞允文當機立斷,決定越級行事,親自指揮軍隊,迎擊金人。一個隨從對虞允文說:“大人,您是奉命來慰問軍隊的,如何能號令軍隊?如果打敗仗,可就罪上加罪了。”

虞允文反駁道:“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在這場以寡敵衆的戰役中,文人虞允文發揮宋軍水師的優勢,憑藉兩岸軍民的協助,打了一場大勝,燒燬金軍戰船300餘艘,阻擋完顏亮南下步伐,一舉扭轉了宋金戰局。

▲安徽馬鞍山採石磯。圖源/攝圖網

年邁的宋軍主帥劉錡臥病在牀,采石之戰大勝後,他用手拉着前來探望的虞允文,說:“朝廷養兵三十年,我們這些老人沒能打退金兵,今日大功出自一位書生,我實在是羞愧。”

二十多年前,劉錡與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在抗金戰場上並肩作戰,眼見着南宋朝廷放棄大好局勢,與金人議和。

這口氣,憋着難受啊。

采石之戰不是完顏亮唯一的失敗,他的軍隊不僅在採石磯受挫,西路軍還被宋將吳璘阻擋在大散關,攻入四川的企圖遭到粉碎;走海路的水軍被岳飛的老部下李寶打到找不着北。

完顏亮杯具了,更慘的是,他連皇位和性命都丟了。

金朝權貴在完顏亮南侵後,迅速走向分裂。完顏亮還在前線打仗,留守金東京遼陽的完顏雍已經被擁立爲帝,即金世宗。這下子金兵都不知該聽誰的,更加滋生厭戰情緒。

採石戰敗後,金人進退兩難,完顏亮愈發焦慮不安,他不顧衆人反對,要求三日之內一定要渡江,否則盡殺諸將。打工人也是要有尊嚴的,一些金兵趁着完顏亮將親兵調走的時機,發動兵變,襲擊了完顏亮的營帳,將他亂箭射死。

完顏亮死後,金兵開始北撤,宋軍收復了淮河一帶的失地,但戰爭引發的劇變正發生在大江南北。

▲虞允文《適造帖》

02.青兕

完顏亮大舉攻宋,後方卻亂成一鍋粥,原北宋領土的淪陷區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力量最強大的是山東的耿京,聚衆二十五萬。

這恰恰證明,人心思歸。

一介書生虞允文在采石之戰立功後,山東的一位22歲書生從老家帶着兩千人馬投靠了耿京,他的名字,叫辛棄疾

辛棄疾投靠耿京不久後,起義軍的同志僧人義端,卻在背後捅了老大哥一刀,偷了耿京的帥印逃跑,準備投降金人。

作爲典型的山東大漢,辛棄疾文武雙全,他自告奮勇前去抓捕義端,飛身上馬,三天之後就提着義端的人頭歸來。

義端臨死前裝神弄鬼地對辛棄疾說:“我知道,您就是一隻大青兕(一種類似犀牛的猛獸),力能殺人,請放過我吧。”義端的奸計沒有得逞,“青兕”之威名卻從此響徹天下。

山東起義軍都是“草頭王”,畢竟難成大業,耿京與辛棄疾商議率軍迴歸南宋,讓辛棄疾先行與南宋朝廷聯繫。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辛棄疾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受到了駐蹕於此的宋高宗接見,並拿到朝廷授予的印信,前去召耿京南歸。

可當辛棄疾回到山東,起義軍隊伍人心散了,不好帶了。叛徒張安國,竟然殺了耿京,投靠金人,導致義軍將士大部逃散。

若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放棄使命,自己回去交差了。

辛棄疾偏不認命,他帶着僅剩的五十輕騎殺入金人軍營。當時張安國正與金軍將領喝酒慶賀,手下有五萬人,辛棄疾就這樣深入險境,當着衆人的面將叛徒從酒桌上拽出來,抓到建康,斬於市曹,大快人心。

後來,辛棄疾的好朋友洪邁將此事記載下來,說辛棄疾這一次鋤奸行動,讓“懦士爲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辛棄疾歸宋後,躊躇滿志。在他南歸後不久寫的《漢宮春》中,可以讀出一個青年才俊激昂奮發的情懷,和仕宦生涯中難得的閒愁,真是滿滿的少年感: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辛棄疾銅像。圖源/圖蟲創意

辛棄疾始終關注着恢復大業,而此時宋金形勢並未因完顏亮之死而緩和,依然劍拔弩張。

采石之戰次年,金朝派人指責宋朝,爲何收復淮河一帶的州郡。日後爲辛棄疾寫故事的那位朋友洪邁出使金朝。宋高宗想趁機與金朝重新談判,於是將紹興和議以來國書籤名應用的“臣趙構”改爲“宋帝”,表示跟金帝平起平坐。

洪邁也就是個傳話的,結果金人看了國書格式改了,把洪邁扣了下來,三天三夜不給喫喝。後來有大臣說使者無罪,金朝才把這位大才子放回去,沒有長期拘押。

洪邁回來後,宋金是戰是和,沒有定論。但有了采石之戰等幾場勝利,朝中大臣抗金輿論高漲,宋高宗也很識趣,不久後將皇位給養子,即宋孝宗趙昚[shèn],自己當了太上皇。

宋孝宗即位後,次年改年號爲“隆興”,他跟他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一心想北伐。

▲宋高宗畫像

03. 隆興

宋孝宗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

宋高宗培養了兩個候選接班人,請博學多才的史浩(宋理宗朝權相史彌遠之父)當他們的老師。

他們其中一個是當時還未改名的普安王趙瑗[yuàn](宋孝宗),另一個是恩平王趙璩[qú],都是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代。宋高宗的親生兒子早夭,自己又喪失了生育能力,只能將皇位傳給養子。

有一次,宋高宗想到一招特別損的方法測試兩個養子——給他們各派了10個美女前去服伺。

史浩對皇帝的惡趣味無可奈何,但還是提醒兩個學生:“這些宮女之前都是在陛下身邊侍候的,兩位殿下對她們以庶母之禮待之,不亦善乎。”但就怕他們年輕氣盛,控制不住自己。

結果,過了一個多月,宋高宗召回宮女,給她們做體檢,發現服伺趙璩的10名美女全部已非處女,而服伺趙瑗的10名美女卻完璧如初。

在反覆考察兩人的品行之後,宋高宗愈發覺得趙瑗賢能,最終將他立爲皇子。

完顏亮南侵時,還是太子的宋孝宗多次向高宗提出,願意帶兵上前線。宋高宗疑心病重,聯想到唐代安史之亂,唐玄宗到成都避亂,太子李亨靈武即位的故事,表現得有些惱怒。

史浩知道學生惹禍了,趕緊上疏,表示“太子不可將兵”,打消了太子的危險念頭。

如今,宋孝宗當上皇帝,終於可以施展抱負。

▲宋孝宗畫像

史書記載,宋孝宗即位那天下着大雨,已經退位爲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起身回宮,宋孝宗堅持冒雨相送。

宋高宗看到宋孝宗在漂泊大雨中渾身溼透,大爲感動,對身邊人說:“付託得人,再無憾矣。”

但相比宋高宗,宋孝宗雷厲風行,他一即位就爲岳飛平反,追諡“武穆”。之後,宋孝宗在召見岳飛倖存的三子嶽霖時,痛惜地說:“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朝廷的風向變了,朝野上下抗金熱情高漲。

這一年,39歲的陸游,出任鎮江通判。此時,宋金兩軍雄踞於淮河一線,鎮江就是抗金前線。

陸游的仕途一向不順,他本來應該是張孝祥、虞允文的同年,但那年實在不走運,他試卷答得太好,名次蓋過了秦檜的孫子秦壎。秦檜看到自己孫子喫虧,勃然大怒,要降罪主考。主考官不敢得罪權相,於是,陸游就落了榜。

那一年的狀元,是張孝祥。秦壎靠走後門,得了個探花。

陸游仕途不暢,結婚後還情場失意,迫於家庭壓力,與他心愛的原配夫人唐琬離婚,宋孝宗即位後,作爲主戰派的他,以爲自己事業迎來了轉機。

隆興元年(1163年)秋,陸游登上鎮江北固山,登樓遙望江防前線,寫下一曲《水調歌頭》:

江左佔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竈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遊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陸游詞中最後幾句的“襄陽登覽”,說的是三國時羊祜(字叔子),鎮守襄陽十餘年,爲晉滅吳做準備,卻未能親眼看到天下一統,他生前常登襄陽峴山,感慨壯志難酬。羊祜死後兩年,三國歸晉。

那一天,陸游以爲,時代要變了,相信自己可以看到“王師北定中原日”

他哪裏會想到,自己七老八十時,還在病榻上悲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鎮江金山寺。圖源/攝圖網

04.北伐

宋孝宗鐵了心要跟金人幹一架。

67歲的老臣張浚,成爲主持北伐的第一人選。

宋孝宗的老師史浩反對主動進攻。他認爲應該接受完顏亮南侵時的教訓,加強對瓜洲、採石等沿江一線的防守,堅守兩淮,等物力、軍力等條件充足,再進行北伐。

在採石大捷立功的虞允文,也主張積極備戰,以待良機。

張浚卻主張不顧一切立即北伐,不要慫,就是幹。

畢竟張浚是老主戰派了。

當年秦檜得勢,瘋狂打壓主戰派大臣。有一次,張浚被貶,秦檜一黨誣告他與舊部策劃謀反,隨身箱子裏都是私通親信的書信。

宋高宗不信,派人去拿來一看,發現是有一些書信,但寫的都是忠君愛國的話。宋高宗很是感動,命人追上去,賜張浚三百金。

秦檜一黨接着作妖,對外宣稱,宋高宗要賜死張浚。張浚的隨從聽到這些謠言,不禁大哭。張浚說:“你們哭什麼?如果真像傳言中的那樣,我死了向國家謝罪也無妨。”

宋孝宗即位後,主戰派同仇敵愾,當初備受打壓的張浚被任命爲樞密使、江淮宣撫,擔任伐金的主帥。

張浚得到了他苦等多年的機會,但這個機會來得太尷尬。

南宋,正面臨着無將可用的局面,張浚已然孤木難支。

那些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抗金名將都已作古,或被秦檜一黨陷害,或在失意的歲月中耗盡青春。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遭受冤案;韓世忠被迫退休,悠遊林泉,得以善終;劉錡晚年抱病上陣,不久前剛病逝;吳玠疑似死於酒色……北伐大業還未開始,老兵漸凋零。

另一邊,太上皇趙構也是個老陰陽人了,對宋孝宗冷嘲熱諷,你說張浚?他不過是專門把國家錢物做人情的小人罷了。

聽到宋孝宗提拔張孝祥爲都督府參贊軍事,趙構又反諷道:“這個張孝祥,一定很精通軍事吧!”

隆興北伐敗了,依舊是輸在自己人手上。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下令對金朝發動進攻。

張浚手下兩員大將李顯忠邵宏淵,各自帶兵渡過淮河北進。起初,李顯忠好幾次打敗金兵,收復了一些州郡。邵宏淵嫉恨李顯忠的功勞,甚至發展到故意不援助的地步。金兵抓住機會,派兵十萬攻打破李顯忠收復的宿州(今安徽宿縣)。

金人兵臨宿州城下,李顯忠派人向邵宏淵求援。邵宏淵心中不服,按兵不動,竟然對部下說,這麼熱的天,搖着扇子還嫌不涼快,怎能披着戰甲去打仗呢?

宋軍士氣低落,李顯忠的軍隊孤立無援,棄城南逃,一潰千里。退到符離(今安徽宿縣北)後,李顯忠與邵宏淵兩軍十三萬人馬陷入混亂,多年積存的物資幾乎喪失殆盡,宋軍士卒相互踐踏,死者不計其數,兩個主將逃竄,不知所蹤。

這就是著名的符離之敗。此戰後,金兵士氣大振,直抵兩淮前線,逼迫南宋議和,隆興北伐形勢急轉直下。

張浚不願放棄,他多次上書請戰,但在太上皇宋高宗等主和派的幕後策劃下,宋金再次陷入議和的僵局。

張孝祥在張浚手下參贊軍事,眼看大勢已去,其忠憤之氣躍然紙上,便有了這首《六州歌頭》(一說爲采石之戰後所作):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爲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在淮河邊極目遠眺,悲痛的淚水如傾盆雨下。之後,張浚被降職外調,死在離京途中,而主和派宰相湯思退上臺後,開始拆除淮河一帶的防線。

▲張孝祥《柴溝帖》

05.和議

隆興北伐失敗後,宋金簽訂了“隆興和議”,這是雙方在外交上的相互妥協。

在“隆興和議”中,金人相比之前的“紹興和議”做了一定讓步,減去十萬歲幣,南宋皇帝不再對金稱臣,雙方改爲叔侄之國。從此以後,我叫你一聲大侄子,你叫我一聲叔叔。

但金人在土地上不肯退讓,除了要南宋歸還完顏亮南侵後收復的四州外,還要求南宋將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割讓給金朝。

宋孝宗當然憤憤不平,有志於北伐的臣民也不服氣。楊萬里在詩裏說,“人到淮河意不佳”,南宋的臣民到了淮河邊,想起北伐功虧一簣,總是心有不甘。

更可悲的是,當初支持北伐的大臣,免不了被事後清算。

陸游因才華橫溢,曾被張浚推薦給宋孝宗,當時對金佔領區散發的“傳單”,就是陸游起草的。隆興北伐失敗後,陸游又倒黴了。

主和派給陸游加上一個“交結臺諫,鼓唱是非,爲說張浚用兵” 的罪名,將他免職歸家,趕到鄉下種了幾年田。陸游太鬱悶了,他在《訴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寫道:

青衫初入九重城,結友盡豪英。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並。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

陸游說,當年我穿着青衫第一次到首都,結交的都是天下英豪,我們爲抗金起草檄文,連夜向中原傳送。現在北伐的時機丟了,我的鬢髮也已花白,只有去品評風花雪月了。

▲陸游畫像

當陸游爲北伐幹得熱火朝天時,年輕的辛棄疾也在奮筆直書。

隆興年間,辛棄疾開始寫作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篇政治軍事論文” 《美芹十論》,通過從十個方面分析宋金形勢,爲南宋朝廷積極備戰抗金提出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但最後,辛棄疾“萬里平戎策”,也只是“換得東家種樹書”,他的北伐理想,在此後數十年間被漸漸埋沒。

辛棄疾年輕過,陸游也年輕過,包括岳飛、韓世忠、劉錡、張浚……他們所有人,都曾年輕過,可無情的現實,就是辜負了他們的青春。

這個世界,似乎不該是這樣的,卻又總是如此,無可奈何。

參考文獻: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元]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元] 脫脫:《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鄧廣銘 :《稼軒詞編箋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夏承燾等:《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粟品孝:《南宋軍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何忠禮:《南宋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