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做过一期视频节目,盘点了为角色减肥增重的演员们,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阿米尔·汗、杰瑞德·莱托等。

他们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将自己变成了橡皮人,体形随剧情要求切换状态,堪称敬业典范。

在最近新出的韩国电影《无声》中,青年影帝刘亚仁就一改往日清秀小生的模样,增重30斤,出演了一个不能说话的收尸人,又一次展现了他的精湛演技。

《无声》

《无声》是韩国女导演洪义正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已经拿下了今年青龙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足见其质量。

饰演男主角的刘亚仁是韩国最年轻的影帝,29岁时就凭借《思悼》拿下韩国青龙奖影帝。

这次《无声》表演难度上挑战不小,他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所有的情感都得通过肢体和表情来传达,细微之处更见真章,又再次收获到青龙影帝提名的肯定。

当然,最受瞩目的还是他的身材,肉感的脸颊、壮硕的四肢和凸起的肚子,简直和之前的文艺男神形象“胖若两人”。

据导演透露,一开始见到刘亚仁的时候,他是以一副有着结实肌肉的军人模样出现,这和导演原本在脑海中设计的瘦弱少年形象不符。

等到二人再次见面,刘亚仁就马上把肌肉减下来了。

但这时候导演又觉得一开始的健壮身材才能给到观众冲击,不好意思地问刘亚仁能不能再增重回去,于是刘亚仁又花了一个星期成功增肥,为了角色真的很拼。

除此之外,他还理了平头,将皮肤晒得黝黑,使自己更贴合底层人的状态。

与刘亚仁搭档的刘在明也是演技实力派,更是韩剧迷们非常熟悉的面孔。

《秘密森林》中的次长,《梨泰院Class》中的会长,《请回答1988》中的教导主任,长着一副剧抛脸,正派、反派、严肃、喜剧都演得了,戏路很宽。

片名《无声》,最表层的意思指的就是刘亚仁饰演的主角泰仁,在片中不会说话的他始终处于无声的状态。

也暗示他们的工作性质,帮助黑帮处理犯罪现场,让尸体悄无声息的消失。

一次,泰仁和刘在明饰演的昌福接到特殊任务,需要照看一个被绑架的11岁女孩初喜。

结果,黑帮负责人意外身亡,两人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两个主角虽然帮黑社会做事,但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人。

他们一个哑一个瘸,作为社会底层,为了生计不得不触碰灰色地带。

平日里,会给村口的孤寡老人送几颗鸡蛋,对小女孩也保护得很好。

导演用了很多情节展现这种善与恶的人性复杂,二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可以共存。

比如昌福的设定就非常有意思,虽然干的是黑社会的罪恶勾当,但他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每次掩埋尸体的时候,都会处理得非常认真,严格按规定进行摆放,并在最后为死者祷告。

作为一部犯罪片,导演的处理手法不落俗套,反类型、反套路之处相当多。

比如开场飞扬跋扈的黑帮室长,俨然大boss的形象,前一场戏还在教训他人,后一场戏被挂的就是他自己了。

又如刚拿到赎金的昌福,因为紧张在楼梯上不小心踩空一脚,意外身亡。

还有小女孩初喜逃跑后求助的醉汉,一副变态大叔的样子,吓得初喜连忙跑开,结果没想到你这人真的就是警察。

这种与观众设想背道而驰的情节走向,既带有黑色幽默的荒诞感,颇具讽刺效果,又突出了生命里的无常气质。

除此之外,这种荒诞感也体现在影像风格上。

影片绝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阳光明媚的郊野,蓝天绿野,开阔美好。

但同时又不乏一些惊悚感十足的场景。

比如小女孩初喜戴着“无眼兔”面具出场时的恐怖效果,把泰仁和昌福吓了一跳。

还有泰仁妹妹出场的方式,也非常瘆人。

昏暗脏乱的小房间,衣服堆里爬出了蓬头垢面的小女孩,初喜都不自觉的往后退了退。

这种视觉风格上的冲突感,也和人物内心的冲突不谋而合。

作为人质的初喜,全程不哭不闹,保持安静,其实也在以“无声”应对。

她会努力适应环境,接受现状,博取同情,找准机会逃跑。

最后更是获得了仁泰的同情和信任,不光令仁泰从人贩子手中救出自己,还被送回到父母身边。

其实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仁泰是天生残疾,主创团队也将其解读为因一些经历而选择沉默。

不难发现,泰仁和初喜都是弱势者,所以才都会选择“无声”。

泰仁自不必多说,社会底层,边缘人群,没有话语权。

他对体面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会在镜子前对着西装注目许久,也会偷偷捡起烟蒂在室长的车内感受一番。

而初喜则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父母更疼爱她的弟弟,所以才养成了她细腻敏感的性格,也使得她有了如此强的伪装和适应能力。

西装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代表着泰仁所渴望的那份体面。

于是他把室长尸体上的西装拿回家中,每当他选择行正义之事的时候,就穿上这身西装,像超级英雄身上的战衣一样。

然而影片最后给了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结局,当泰仁将初喜送回学校后,初喜却将泰仁指为诱拐犯。

泰仁无可辩驳,只能一路狂奔,身上最后的一丝体面也被扒去了,再次陷入迷茫无助,更多了一层失望。

刘亚仁的表演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无声处最动人,令人感同身受。

《无声》展现了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别说阶级流动了,可能连基本的沟通渠道都是封闭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失语的。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它显然已经实现了导演想要的现实关照。

而电影只能是反映现实的手段,想要真正解决还得靠社会自身。

或许这本身就无解,所以才只能选择“无声”。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