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老兵的病逝,他們的故事逐漸被淹沒,今天筆者介紹的這位老兵叫王德修,在2014年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已經近百歲了,即便如此高齡,他依然對抗日的經歷記憶猶新。

王德修是河南商丘睢縣人,抗戰爆發之後,18歲的王德修參軍抗日,離家時他的妻子正有孕在身,他成爲了國民黨第29軍37師3營12連的一個新兵,當時第29軍軍長是著名的抗日名將宋元哲。

宋元哲率領第29軍駐守在北平,王德修所在的新兵被調防到了盧溝橋上,日軍當時與中國守軍隔河而對,形勢十分緊張,期間日軍多次製造摩擦,日軍的目的是製造開槍的藉口。

最終日軍在7月7日下午打響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槍,由於雙方武器差距,日軍的進攻很猛,王德修的許多戰友都犧牲了,當時他的營長叫金振中,對他們說:“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寧作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80餘年,王德修始終記得營長金振中的這句話,他說自己到死也不會忘記,如今的人們可能無法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但是在當年,在他們心目中,這句話是以生命爲代價的。

據王德修回憶,在日軍的進攻下,原先守橋的第11連的戰士全體陣亡,這才輪到他們第12連上,日軍也在不斷地增兵,主要是日軍的武器佔優勢,加上日軍士兵槍法普遍比較準,中國守軍喫虧了。

爲了穩定局面,營長金振中親自到一線指揮,戰士們打光了子彈之後就扔手榴彈,手雷扔光之後就跟日軍拼刺刀,拼刺刀沒有什麼技巧,就是你一刀我一刀的砍和捅,拼刺刀中國軍人不喫虧。

王德修老兵還向記者展示過他身上的傷痕,他掀起衣服,腋下一條長達20多釐米的刀痕至今清晰可見,除了身上的刀痕,王德修左手的一根無名指也被日軍的刺刀劃斷了,他自己則在戰場上昏迷了。

他不清楚自己是如何被送進醫院的,而他的營長和戰友則都犧牲在了盧溝橋上,傷愈之後王德修回到了29軍,後來29軍被改編爲第77軍,王德修則被分到了第37師110團擔任機槍手。

由於表現不錯,上級調他擔任師長的警衛員,就這樣他一直在部隊,直到抗戰勝利後纔回到家中,回到家中他的孩子已經8歲了,初次見面女兒還有些“害怕”他,不敢喊他爸爸。

提起這些王德修感慨無限,如今他的大女兒已經77歲了,回家探親之後王德修又回到了國民黨的部隊,後來他跟隨部隊在淮海戰役中起義了,王德修成爲了一名解放軍戰士,退伍之後回到了家鄉。

在老家種地、餵豬謀生,後來在一家工廠幹到退休,晚年他看抗日劇的時候會哭,常說死後要埋在盧溝橋,去找老營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