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保住性命,命都沒有了,如何做人?

————《導火線》

提到華語動作片,我想《精武英雄》和《導火線》這兩部作品,一定是怎麼也越不開的兩個話題,前者不僅展現了精彩的動作戲,在其內涵上,也有着諸多對中國傳統武學的一次深刻探討。後者《導火線》雖說沒有前者那麼“宏觀”,但在動作上,它拋棄了以往華而不實的花拳繡腿,向觀衆呈現了一場最專業,最接近實戰的香港動作電影。

那些年,甄子丹自“荷里活”回港後,也相繼拍攝了幾部動作片,但在這些諸多作品裏,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寥寥無幾,《殺破狼》算是一部,《龍虎門》好像也沒達及格線。直至《導火線》問世後,我們才明白,何爲現代動作片的“天花板”,不需要《殺破狼》中的陰險狡詐,也沒有《龍虎門》中一路直飆至“宇宙”的武打場面。僅憑藉一種最樸實無華的動作戲路,卻深深地征服了觀衆,這種讓人在“旁觀”時的快感,好像特別貼合我們國人,愛看熱鬧的脾性。

巴西柔術、泰拳、摔跤、柔道、散打混雜在一起,堪稱是“MMA入門指南”,從拳到腿,再到猛烈地膝蓋肘關節的強烈攻擊,配上鏡頭效果帶來的視覺感觀,給觀者一種彷彿親臨現場的體驗,他們不像是在拍戲,更像是在“玩命”,而那拳拳到肉的打擊感,凌烈的腿法套路,致命的搏擊招數,帶來的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視覺盛宴。

鄒兆龍與釋行宇告訴你何爲“人狠話不多”,甄子丹“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言不合就發揮出男人之間的豪邁萬丈,不時還“寬衣解帶”的跟你玩命,就這樣我被這部作品所深深的折服,無論從文從武都服人有道。

但每每在看關於《導火線》的文章時,下方總會帶着一個轉折點的評論“武戲經典,文戲不行”,我只想說,別告訴我你們是帶着看文藝片的眼光,來看待的這部作品,想看愛情片的感染,還是那些頭頭是道的“人生教育”,別開玩笑了,這僅僅是一部商業動作片,沒有哲理也沒有包袱,只爲激發我們的腎上腺素,亦或是博我們一笑,僅此而已!

好了,廢話到此爲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導火線》背後,那些鮮爲人知的故事!

一.《破軍》

1.

2006年,遠在美國的鄒兆龍接到了甄子丹的一通電話,甄子丹在電話中說:“我這裏有部電影要不要考慮一下,我們合作肯定會產生火花。”

原本打算在美國深耕的鄒兆龍猶豫不決,但實在架不住甄子丹的盛情邀請,最終還是答應了。

鄒兆龍在回香港前對導演並不是很瞭解,於是向甄子丹要到導演的聯繫方式,並致電導演詢問他曾經拍過什麼電影,葉偉信導演也非常和善,將曾經的三部作品發給鄒兆龍後,鄒兆龍終於喫了一顆“定心丸”下定決心回香港拍這部電影。

2.

起初《導火線》原本是叫《破軍》,(在古代“破軍星”被稱爲“耗星”,“耗”代表着破壞,主萬事萬物,先有破壞纔有建設)

但由於開拍後,多名演員、武指在拍攝時受傷。

演員鄒兆龍手臂及大腿骨折,甄子丹尾骨至盆骨部位,被壓縮成7字形嚴重惡化後將會影響呼吸,釋行宇耳膜穿孔,呂良偉除右手骨折外,大腿肌肉也是重度受傷,連日常生活都需要她的太太幫忙......

諸多演員的受傷,令拍攝進度大受影響,所以編導決定改戲名,希望臺前幕後人員工作順利!

二:釋行宇耳膜穿孔

1.

演員釋行宇剛進劇組時,當時劇組很多人都說:“釋行宇不行,《功夫》裏他都是打人很狠,現在要做下把演被打的角色,做反應肯定不行!”

加上釋宇行又是新人,剛入行沒有多久,所以導演葉偉信,特意爲他找了一個武行替身,結果這個替身將釋行宇的衣服穿了整整兩個月,硬是一個動作都沒有替到。

其原因就是過於危險,替身根本不敢上,所以釋行宇只能硬着頭皮自己上。

2.

當時是拍攝一場甄子丹追擊釋行宇至大排檔的一場動作戲,這段幾分鐘的戲,拍了將近一個星期,第一次拍攝時,由於當天下起了下雨,地上溼滑導致兩人在對打時,甄子丹尾骨受傷,釋行宇肩膀骨折,當場不能動!

後來劇組爲了趕進度,兩人身體稍稍恢復後再次開機,可意外再次發生了。

當時是拍攝釋行宇被甄子丹過肩摔的戲份,開拍前釋行宇身上被綁了一根鋼絲,起初釋行宇以爲這是爲了保護他自己,能在被摔出去的一瞬間起緩衝的作用,結果正式拍攝後,釋行宇才明白,鋼絲並不是爲了保護他,而是爲了讓甄子丹摔得更高更遠。

於是釋行宇在沒有防備之下,在摔到地上的一瞬間左耳耳膜直接穿孔,以至於過了幾個月才恢復聽力!

釋行宇在片中做出的所有危險反應,在武行之中不僅沒有一個人敢做,甚至完成度都相當之高,因此釋行宇憑藉此片的動作,在那個時間段的圈內,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三:古天樂爲鄒兆龍臨時加戲

1.

當時是拍攝到,鄒兆龍在倉庫準備拿錢跑路的戲份,結果在拍攝過程中,古天樂找到導演葉偉信說:“葉導你看這裏加一場戲,讓龍哥懷疑我你覺得如何?”葉偉信回答說:“你覺得該怎麼加?”

古天樂回答道:“在我藉口去鎖門,給子丹哥通風報信後回到停車場,龍哥就用那種帶着“懷疑的眼光”盯着我看。”

葉偉信一聽覺得很有戲劇衝突,於是特意加上了這段鄒兆龍的“死亡凝視”。

古天樂的這一提議,可以說是非常的細節,其一是因爲,如果沒有這場懷疑的戲,後面鄒兆龍突然對古天樂發難,會顯得太生硬。

第二,這個細節也再次證明了託尼哥的“狡詐”,不僅承擔了承上啓下的鋪墊作用,也更好得體現了託尼和弟弟的聰明才智,讓人物更有加的有血有肉!

因此這場戲也成爲了鄒兆龍在全片中,最難忘的一場戲!

四:呂良偉:“拍完《導火線》最後場戲,喫飯我筷子都拿不穩!”

1.

呂良偉在《導火線》中,最後一場戲是與甄子丹在叢林裏的一場槍戰追逐戲。

從ak到散彈,呂良偉打了幾百發子彈,這場戲拍完後呂良偉耳朵產生了耳鳴,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手了腫了,就連喫飯拿筷子時。

並且在後面的動作戲中,甄子丹對每一位演員的要求都很高,未達理想效果無論如何都要拍下去,武師受傷,換一個接着再拍,呂良偉有時候和武師對打時,會下意識的避重就輕,可甄子丹卻堅決反對,堅持要真打。

這也是爲何現在很難有如此經典的打片的重要原因,因爲真打就會受傷,現在能真打青年演員又有幾個呢?更何況還有受傷,如今的動作演員已經青黃不接了,畢竟走流量更賺錢對吧!

2.

你一定沒有見過的兩場戲

寫在最後

1.

《導火線》這部作品,其實很簡單,沒有所謂的燒腦劇情,也沒有催人淚下的兒女情長,有的只是那讓人血脈噴張的拳來腳往!

甄子丹作爲武術指導,他沒有被“傳統”二字困在枷鎖之中,而是以最新的MMA理念,向國人展示了綜合格鬥的魅力!他更像是給國內動作電影上了一課。這麼多年來,很多的武術愛好者依舊被功夫電影中,那些傳統的套路所迷惑,所謂的“接化發”“耗子尾汁”看似很流暢,但那些動作始終只是一招一式的“亮相”動作!

爲何《導火線》能被稱爲“現代動作片的天花板”,除了它以寫實的風格展現出,現代格鬥的綜合魅力,還有演員們的那一股子拼勁兒,無論是甄子丹還是鄒兆龍或是釋行宇......都是爲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有人說拍戲何必這麼認真,爲何不把演員當人看?但事實證明,只有用心認真了,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觀衆,這纔是一個演員、男人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在熒幕前賣弄顏值,依靠特技。

2.

我們這代人在小的時候,消磨時光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要麼下河抓魚,要麼跟着比自己大的哥哥們,進錄像廳消磨時光,當時的選擇好像並沒有現在那麼豐富,就4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喜劇片,要麼動作片,要麼恐怖片,亦或是在晚上時對着老闆大喊一句:“老闆換錄像帶”!

因此這種娛樂方式,造就了我們對於港片,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喜愛感,無論是曾經的“冠英冠傑時代,還是到“雙週一成”,都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各自將自己喜愛的演員們,擺在屬於自己電影世界的神龕中,彷彿我們這代人看電影不僅僅是爲了看電影,而是轉變爲一種“成長的旅途”。

可自從“港片北上”後,不知道是“規矩”的重新確立,還是因爲文化衝突,使得近幾年的港片丟失了它原來的味道,這些年的港片,幾乎沒有帶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面孔,終究是上個世紀那批演員輪換軸轉。

雖然我也明白,港片註定回不到它當年的那個“東方好萊塢”時代,可我依然對它飽含了期待,畢竟它已經構成我們經歷的一部分。

最後給大家跳個舞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