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時,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當德軍南方集團軍羣的部隊進入烏克蘭時,大量烏克蘭民衆不但不感到驚慌,反而似乎迎來了救星。許多烏克蘭人在路邊夾道歡迎德軍,爲德軍士兵送上食品和飲水,簡直就把德軍當成瞭解放者。按理說,入侵的德軍應該是烏克蘭人生活的破壞者,出現如此情況確實令人難以理解。不過,如果對烏克蘭過去的歷史有所瞭解的話就會發現,烏克蘭人在當時如此行動也是有原因的,而直到今天,過去的歷史仍然是烏克蘭人和俄羅斯化解不了的問題。

衆所周知,蘇聯建立之後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1927-1928年,蘇聯的工業水平就恢復到了一戰之前的水平,而1928-1933年,其工業總產量增長了1倍多,到了1938年,蘇聯已經是一流工業強國了。然而,蘇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工業化,難度可是不低的,缺乏技術和缺乏財力,這都是蘇聯工業化路上的巨大困難。

爲了迅速推進工業化,從1924年開始,當時的蘇聯領袖斯大林制定了一個總體方針,那就是通過出口糧食換取外匯,進而向外國購買工業機械。要實現這個目標,蘇聯需要大量對外出口糧食,而斯大林的一個衍生政策,就是大規模推行集體農莊制度,並從農民手中徵集糧食。這個政策的核心,就是將農村範圍內一切的個人所有土地、牲畜和房產收歸國有,農民一時之間一無所有。尤其是要打擊富農,富農不僅被剝奪了財富,還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或者直接被肉體消滅。而當時,只要擁有幾頭家畜,就會被認定爲富農。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民被迫屠殺自己的牲畜,毀壞自己的農業基礎設施。而面對徵糧措施,許多農民義無反顧地支持了,但更多的還是試圖藏匿口糧,畢竟這是生存的根本,還有一小部分人乾脆將糧食銷燬。面對這些抵抗,斯大林採取的是超強硬措施,直接肉體處死那些拒絕交出/藏匿/銷燬糧食的人,而且到了後期,徵糧手段也更加毫不留情,不僅徵收口糧,將農民的種子糧都徵收乾淨,後果可想而知。而隨着1932年烏克蘭乾旱的來臨,農民在天災的夾擊之下,自然就走到了走投無路的絕境。據估計,整個1932-1933年的大饑荒期間,因爲饑荒而死亡的總人數在700萬-1000萬之間,其中大部分在烏克蘭。

(烏克蘭首都的1932年饑荒紀念碑)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烏克蘭僅佔蘇聯土地面積的3%,但其卻是整個蘇聯的糧倉,因此烏克蘭是徵糧政策最嚴厲的地區。而且非常普遍的一種看法認爲,蘇聯對烏克蘭的糧食徵集是刻意針對烏克蘭民族的行動,重點之所以集中在烏克蘭,是旨在對烏克蘭民族進行"清洗",這種說法得到了很多歷史學家的贊同,今天的烏克蘭官方仍然認可這一說法。雖說這樣的說法仍有爭議,但無論如何,蘇聯的快速工業化確實是建立在農民的奉獻上的,而斯大林本人,對烏克蘭人至少是沒有太多好感。因此1941年的烏克蘭人對德軍是非常歡迎的,部分人認爲迎來了救星,只不過後來德國自己把這種優勢糟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