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矯正專家胡霞醫生表示:足內翻醫學上稱爲馬蹄內翻足,是一種足發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時就能發現。足內翻可以發生在單足或雙足。在發育過程中,由於足的肌腱和韌帶(後側和深部的)發育出現故障,未能與足部其他的肌腱韌帶的發育保持同步,其後果是這些肌腱和韌帶將足的後內側牽拉向下,導致足向下向內扭轉。足部的各塊骨頭因此處於異常的位置上。足部內翻,僵硬,並且不能回到正常的位置。常見於先天性高弓足,腓總神經損傷,脊膜膨出與脊膜脊髓膨出,隱性脊柱裂,高弓足等疾病。

造成足內翻原因大致有兩種:

1、原始骨基質發育異常學說:距骨內的原始胚芽缺陷引起距骨持續性蹠屈和內翻,並繼發多個關節及肌肉肌腱複合體的軟組織改變。

2、神經肌肉學說:神經肌肉單位內的軟組織原發性異常,引起繼發性骨性改變,小腿肌肉明顯萎縮,經過治療後改善不明顯。

胡霞表示:足內翻及時治療是可以治好的。

那麼足內翻怎麼辦?怎麼糾正足內翻?

1~3歲患兒可用手術治療,手術主要有兩大類:

(1)軟組織手術

包括延長跟腱及切開踝後關節囊矯正足馬蹄畸形,足內側軟組織鬆解矯正足內翻,肌腱轉位以保持足部肌力平衡等。

(2)骨性手術

適用於年齡大於10歲的病兒,包括足部各種截骨及關節融合術,以矯正畸形及穩定關節。由於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的手術種類很多,療效不一,因此醫生往往要根據病兒具體情況作出選擇。

手術原則是切除或鬆解全部妨礙矯形的病理性攣縮軟組織。如跟腱延長,蹠筋膜鬆解術等。3~5歲患兒除做後內側軟組織鬆解術外,還可做跟骨截骨術、跟骰關節融合術、肌腱轉移術、骰骨楔形截骨術等。

12歲以後如仍有足部疼痛、功能不良和嚴重畸形,可做三關節固定術,術後用短腿石膏固定3個月,直至骨質癒合方可走路。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足背伸及外翻肌力差,肌腱移植能夠平衡肌力,可供移植的肌腱有脛前肌和脛後肌,理論上講脛後肌移植後不僅可加強外翻肌力,還可加強背身肌力但臨牀觀察脛後肌前移缺點有脛後肌徑路相對短,手術操作複雜,通過脛腓骨間膜穿出踝前時易在該處粘連,使肌腱移位後失效;脛後肌前移後往往出現明顯的足外翻畸形。故我們主張採用脛前肌外移於第三楔骨,除非在脛前肌羣完全癱瘓時採用脛後肌前移以重建足背伸外翻功能。

目前另外有一種不開刀、無風險讓足內翻高弓足實現“自然復位”的療法-臺灣廖氏祖傳國術正骨原理

臺灣廖氏祖傳國術正骨:是根據人體生物力學,中醫醫學,骨科學,康復醫學,結合人體解剖生理學特點,弓弦力學系統等融合針刀醫學觀念,總結開放性手術,骨性手術的特點。率先在國內外運用臺灣廖氏祖傳國術正骨治療各種足踝畸形,解除攣縮的同時調節人體失衡的肌肉、筋膜組織,骨骼得以正確復位。恢復人體更完美的體型。

此方法無痕、無痛、立竿見影、恢復完美、快捷,又屏蔽了國內傳統手術的切筋動骨(破壞性大、後遺症大的繁瑣手術)、替代了外環固定架手術的精神壓力、心理恐懼與住院疲乏感、以及勞師動衆的陪護。使足踝畸形矯正發生實質性、真實性、改革性的變化。

胡霞主任是臺灣廖氏中醫矯形傳承人,從事臨牀工作2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對西醫骨科矯形、中醫骨傷科有較深的學習和研究;尤其擅長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外翻足、高弓足、腦癱後遺症下肢畸形、兒麻後遺症下肢畸形、既往手術失敗或復發僵硬型足部畸形等各種先天、後天、疑難雜症足部畸形。應用自然復位足畸形療法,治療無數足畸形患者,完成每一位患者行走的夢想!

近年來,胡霞主任真正做到“專科專病專治”,憑藉着對足踝畸形疾病的透徹解析和過硬的專業技術水平,致力爲每一位患者提供優質的診療服務,制定科學的診療方案,同時,長期與國內外多家骨科專業研究機構廣泛交流、合作,多次參加足畸形的論壇會議,能將國內外最新醫療技術直接應用於臨牀,真誠奉獻給患者。

如您有足內翻或其他足畸形問題,可以諮詢或私信足踝治療專家胡霞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