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鹤拳西边村非遗传习所

南少林宗鹤拳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拳法以威力强大的宗劲和灵活多变的技法著称于世。160多年来,流传海内外,长盛不衰,尤其在台湾地区拥有众多弟子。南少林宗鹤拳是福建南拳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拳种,2014年被列为国务院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之一。

发源于福清的南少林宗鹤拳是中国乡土文化典型代表,系一代宗师方世培创立。南少林宗鹤拳“虾法狗宗身”是一套从心法到技法均为全新的拳术,灵活多变,套路丰富。方世培初创南少林宗鹤拳后,其后人开始对外传播,目前研习南少林宗鹤拳的弟子超百万人。

南少林宗鹤拳最大的特点是“宗”。“宗”有弹、抖、撞的含义,在训练中要求有两肩弹抖之劲、撞抖之劲,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的特点,刚柔相济,构成独特的运动方式。

南少林宗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闪躲带打。

整个套路共有108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宗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宗鹤之本,宗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

南少林宗鹤拳的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都有独到之处。当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宗鹤拳传承示范基地镜洋镇西边村传习所东边距福厦线324国道约1000多米,设在该村茶山自然村方世培故居内,故居目前是福清市文物保护点之一,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是方世培一手建造起来的。去大化山游玩的旅客必经过故居门前,常常吸引他们进去参观,从而也认识宗鹤拳发源地所在。

故居西侧背靠巍巍大化山风景区,气象万千,面朝东北,视野开阔,为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式民居建筑风格,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故居正座面阔五间(六扇厝,约20米),进深十一檩(约12米)。故居前有红砖铺设的大埕。大埕前面开辟一块约有400平方的水泥地,以用作开展宗鹤拳大型活动之用。故居正中开石框大门,大门内设屏风门,屏风门左右两侧原挂有光绪皇帝恩赐楹联木匾,上题“名臣理学”“元老壮猷”金漆楷书。屏风门后即为石板天井、轩廊及左右厢房。天井上尚存放有石制花架(据说早期为方世培平时读书所用)。文风武气并存,更加增添宗鹤拳武术文化厚重积淀。最引人瞩目的是数块练功石,民间称为“武石”,分别重180斤、250斤、320斤、400多斤,是方世培当时用来训练功力所用。传习所学员经常利用这些练功时进行功力训练。

大厅檐檩以跳斗栱承托,地面为三合土铺设,大厅屏风门两侧贴有方家辈分排序红联,屏风门下摆设香案,香案上安放一尊方世培坐姿彩塑。大门口和大厅布置有大量的介绍宗鹤拳历史渊源、政府关心扶持、交流展示、功法招式、传人图谱等图片文字,方家第三代传人方美銮等方家老一辈传人也常常结合自身经历和图片文字知识,向学员村民甚至游客宗鹤拳历史文化,让社会民众了解非遗,热心弘扬宣传非遗宗鹤拳武术文化。

平时学员或村民都在大厅、走廊上或大埕上进行传习活动。由方家传人或修习过宗鹤拳的村干部等义务授课。宗鹤拳练功场地约有300平方米,先后有200余人受训。

西边村传习所作为宗鹤拳发源地,也是海内外百万宗鹤拳弟子向心之地、寻根谒祖之地。近年来,迎来了日本、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客人参访,特别是台湾地区,拥有大量的宗鹤拳练习者,传习所通过组织举办多届福州市“海青节”·海峡两岸宗鹤拳武术文化节及融台青少年武术文化交流活动,让传习所声名鹊起,传习所经常组织学员与客人进行切磋交流,大幅提高宗鹤拳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