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石佛鎮馬家山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206戶906人,2013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3戶481人,貧困發生率爲48.9%。經過幾年精準扶貧,至2019年底時,全村未脫貧的建檔立卡人口有11戶39人、脫貧監測戶4戶16人、邊緣戶5戶18人,貧困發生率爲4.3%。今年實行脫貧攻堅掛牌督戰以來,馬家山村聚焦短板弱項,全力發展富民產業,積極整治人居環境,消除“視覺貧困”,經過幾個月的全力奮戰,目前全村實現穩定脫貧11戶39人,貧困發生率將下降到0%,實現整村脫貧。

馬家山的華麗蝶變

麥積區石佛鎮馬家山脫貧攻堅見聞

□新天水記者 劉曉亞

新房子圓了安居夢

日前,記者一行驅車到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馬家山新村採訪。車輛在三陽川河谷裏沿着渭河西行,跨過渭河,在河水與山巒相接的平川地帶,一排排嶄新的房子錯落有致地映入眼簾,有的房子是一層平頂,有的是二層小樓,太陽能路燈排遍房前屋後,新建的文化廣場和兩層的村級服務中心相連,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陽光灑遍這座美麗的新村莊 ,幾個老年人正在向陽的村路邊一邊曬太陽,一邊聊着家長裏短,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

“我們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這幾年的事。“坐在貧困戶馬愛平的新家裏,他心情愉悅地說,”以前在老莊裏,我家雖然住的是磚木結構的房子,但是由於年久失修,地勢不好,居住不安全。村上實行易地扶貧搬遷,我家分到了兩層小樓,面積150個平方米。新村在設計建設的時候,把居住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生活真是太便利了。自己只掏了一萬五千元就搬進就這麼美氣的新房子,真是祖祖輩輩都想不到的,從心底裏感謝黨的好政策。”

54歲的馬愛平家裏有6口人,以前,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再加上要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兩口子一直守着家裏的幾畝地生活,日子過得艱難而拮据。後來,兒子結婚,孫子出生,一大家人的住房問題又成了家裏首要的難題。按照當地的建築行情,給兒子建一座房院,最少也要20多萬元,這對馬愛平家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村幹部給他帶來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消息。2018年底,馬愛平一家從原來的舊房裏搬進了15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洋樓。坐在馬愛平家裏採訪,房子寬敞明亮 ,爐火溫暖,馬愛平臉上的笑容也很溫暖。“住房問題解決了,黨和政府又操心我們這些搬遷戶的收入,村上給我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有的被安排進合作社裏務工,現在大家都有了穩定工資,生活也有了保障。”

據瞭解,近年來馬家山村針對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改造,累計實施通暢工程2條8.03公里,新修農機道路1條2.35公里;完成巷道硬化5.7公里,全村巷道硬化村達到了100%;安裝路燈80盞,栽植行道樹150株,實施旱廁改造項目68個,建設村級公共廁所1處,飲水安全和通動力電自然村均達到了100%。今年初,馬家山村共排查出農村住房視覺差90戶,對37戶空心院落進行了拆除,重建維修53戶,並清理黑臭水體、柴草雜物堆、生活垃圾等,栽植綠化樹,新建綠化帶,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好產業助推脫貧步伐

在馬家山新村的村口,記者見到了正在和幾名隊員協商事務的馬家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孫首道。孫首道是一名軍人出身,說話幹事,舉手投足之間都透出一股軍人特有的幹練的作風。孫書記詳細地介紹了馬家山村的脫貧攻堅過程及督戰期間所取得的成果。在談到村上產業發展時,孫書記說,爲了讓大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裏加快發展後續產業,建成了花卉苗圃、蘑菇大棚、玫瑰葡萄種植園,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目前,馬家山村現種植蘋果400畝、花椒280畝、核桃240畝,其它作物938畝,新建蘑菇大棚11座、玫瑰葡萄園12畝、培育花卉苗木76畝,共99畝。全村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 家,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

2018年,馬家山村共落實82戶未脫貧戶產業扶持資金175.44萬元,其中到戶產業發展資金47萬元,入股配股資金128.44萬元,入股分紅比例爲10 %,年分紅資金12.844萬元; 2019年,全村共落實21戶已脫貧戶產業扶持資金10.5萬元,其中到戶產業發展資金3.332萬元,入股配股資金7.168萬元,入股分紅比例爲10 %,年分紅資金爲 0.7168 萬元。2020年,農業保 險共參保面積19畝,收取農戶參保費342元,已完成參保任務。同時,省政府參事室在馬家山村組織開展了“果樹栽培技術培訓”活動,邀請有關省政府參事和省農科院農業技術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結合季節特點就蘋果、花椒、核桃等果樹如何防治病蟲害、施肥、噴(打)農藥等實際問題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發放了《應對新型冠狀肺 炎疫情——甘肅農業技術200問》培訓教材,解決了村民果樹栽培技術短缺的問題。2015—2020六年全村共開展各類農業種植技能培訓156人,其中村級服務型崗位培訓13人,其中 :電工培訓9人、電焊培訓3人、建築工培訓6人、馬鈴薯培訓48人、挖掘機裝載機培訓14人、美 容培訓1人、汽車維修與駕駛培訓 2人、電商培訓1人、農業實用技術技能培訓34人次、鄉村旅 遊培訓 4人、室內裝修培訓6人、創業培訓3人、食用菌12人,增強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部分村民無法外出務工,駐幫扶工作隊和村委一班人想方設法爲村民外出務工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積極與天津市西青區加強聯繫,紮實開展了“萬企幫萬村”活動,協調援助資金1.5萬元,直接發放於貧困戶家中,解決了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 目前,全村已勞務輸轉352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174人,就近就地務工30人,爲13人解決了村級服務性崗位,開展勞務培訓46人,解決了務工難的問題。

好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要說脫貧攻堅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那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的。如果沒有國家扶貧的好政策 ,我們馬家山人做夢也想不到,農村的晚上能這麼亮,農村的生活環境也能這麼美。通過這幾年的建設,現在不管老村還是新村,晚上出門走到哪兒都有路燈照亮,根本不用手電筒。現在家家住了新房子,發展起了好產業,村裏40%的家庭都購買了私車家,真的是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馬家山村村委會主任馬孝寧說起村上的變化,內心充滿激動與喜悅。

據馬家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孫首道介紹,馬家山村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規模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同時在教育、醫療、生態保護等方面也有顯著的成績。馬家山村現在共有各類在校學生183人,村黨支部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教育資助政策,持續抓好“控輟保學”工作,目前全村無失學輟學學生。作爲幫扶單位,省政府參事室也在馬家山村開展了“愛心幫扶助學”活動,自籌資金2.6萬元,爲考入大學的13名大學生每人發放愛心助學金2000元,解決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2020年,全村應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口906人,實際參保887人,參保率爲98%,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81已全部參保,參保率達到100%,落實參合補貼5.291萬元,落實率達到100%。今年以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8人次,總費用2.5217萬元,基本醫保報銷2.4535萬元。大病保險報銷6人次,報銷金額5.3894萬元。5月份,省政府參事室攜手甘肅省中醫院、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單位,從內科、精神疾病、內分泌科、外科、骨科、五官科等科室抽調醫學專家,在馬家山村開展了“送醫送健康義診”活動,爲村民贈送藥品、上門診療,並宣講疾病預防和健康知識,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爲了解決部分特殊貧困戶的就業問題,馬家山村共確定聘用衛生保潔員、道路養護員、巡河護水員等村級服務性崗位13人,年人均發放崗位補貼10000元。全村共有低保戶22戶76人,佔全村總人口的8.38% 。今年年初,對口幫扶單位省政府參事室組織開展了走訪慰問送溫暖活動,專門籌措經費2萬餘元,爲村民送去了大米、麪粉等慰問品。幫扶幹部們深入貧困羣衆家中,瞭解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詢問收入和生活情況,爲羣衆送去黨的溫暖。2019年,在省政府參事室的幫助下,馬家山村建起了“愛心超市”,“愛心超市”嚴格按照管理制度,進行評分、積分、兌換物品,目前各項程序運轉正常,羣衆換購熱情高,起到了鼓勵先進、比學趕超的效果。今年省政府參事室又籌措經費2萬元,爲“愛心超市”補充了必需貨品。

馬家山村變了,在黨的脫貧攻堅和惠民利民政策的支持和幫助下,廣大幹部羣衆合奏了一曲充滿奮鬥旋律的脫貧攻堅之歌,讓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馬家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孫首道:

儘管今年馬家山村實現整村脫貧,但村裏目前還有大部分未搬遷戶,他們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增收產業,作爲幫扶幹部,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易地扶貧搬遷爲契機,銜接鄉村振興,找準可持續發展產業,例如,山下的羣衆應該依託交通便利和離市區近的區位優勢,發展短平快項目和勞務輸轉,山上的羣衆要依託風景名勝導流山發展鄉村旅遊、五小產業和現代農業,這也是我們駐村幫扶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要爭取通過強基礎、興產業、調結構、抓民生等系列舉措,讓羣衆的日子越過越好。

馬家山村村委會主任馬孝寧:

現在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等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今後,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帶領全體村民珍惜現在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努力做大做強農村特色產業,在保證傳統產業發展勢頭的前提下,利用地域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走出一條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馬家山脫貧戶馬愛平:

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的幫助下,我們這些貧困戶擺脫了貧窮。但是,只脫貧不致富,我們覺得對不起黨的好政策。今後,我們要靠勤勞的雙手,擼起袖子加油幹,好好發展產業,更好的日子在後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