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七里坪镇八一村桂花岭,这里群山起伏、青松叠翠,在陵园的核心区域在一片烈士墓区,其中有一位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烈士墓最为引人注目,墓碑上镌刻着烈士的生平事迹简介。

余天云,又名福生,1911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乡大余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七岁的时候,曾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家庭贫困辍学,拜本村一名师傅学裁缝手艺,经常挨打受尽折磨。

余天云墓

他的老家闹起了革命,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年仅15岁的余天云在组织的引导和启发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利用做手艺的身份走村串户、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对土豪劣绅进行斗争,有时站岗放哨,暗中监视敌人,秘密为组织送信、通知会议。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从木兰山重返黄麻老区,一举消灭了紫云区上戴家民团。为紧密配合第七军行动,余天云带领叔弟余天生等,捕杀民团、清乡团成员,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这时,在他的老家成立红31师,余天云带领三四十名农民义勇队员参加了红军,并担任班长。他在红军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打了很多胜仗。先后在红十一、红一、红四军里参加了著名的杨平口、花园、东西香火岭,独山镇等战斗。

在第二次反“围剿”的独山镇战斗中,余天云率部歼敌一部,缴获敌机枪八挺,子弹两箱,后在与盘踞麻埠之敌激战中,负伤八处,组织上送他到紫云寨后方医院治疗养伤。伤好后他重返红军队伍,担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任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在团长徐海东的直接领导下,率团参加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等,取得了一系列有胜利。这几次战役中,因徐海东负伤,余天云晋升团长。

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因张国焘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未能打破敌人“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退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余天云率红三十六团与其兄弟部队攻克四川通江县城,歼灭城内守敌两个营及当地民防大部,控制了以通江为中心的大部地区。在反四川军阀三路围攻中,余天云率部取得南龛山北坡胜利,调红十一师任师长。

不久,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以原红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为基础,分别组成第四军、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三十一军等部队,余天云担任红三十军军长,下辖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师,成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这支队伍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其中影响大的有宣达战役,是川陕边区红军三次进攻战役中的最后一次战役。

红三十军在余天云的率领下,先后攻下了烟灯寨、土地堡、凤凰观、邱家堡、马渡关,歼敌第六团,溃敌第五团,摧垮敌第一师的防地,一举解放达县。在随后的反六路围攻中,余天云坚决执行方面军总部的“收缩阵地,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率部多次击退敌军的疯狂进攻,消灭了大量敌人。仅在第一期收紧阵地与马鞍山反击战中,于达县城东南雷音铺等地,给敌左路第二十一军的范绍增第四师以重大杀伤。

在阆中县的鸡山梁,击退敌第二路三个旅的进犯;于马鞍山东南歼敌预备队一个团后,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将郝耀庭司令部及其两个团全部歼灭,并击毙敌第三路副司令。后在方面军举行反攻作战 ,于黄木垭将敌第二路第一师第三旅、第二师第四旅和第五旅的第三十九团全部歼灭,缴获长短枪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获得方面军反攻以来歼敌最多的一次大胜利,相继收复巴中、苍溪。

红三十军为配合长征到此的中央红军,集中全力向嘉陵江以西发展,以从沪州以西的渡江行动。渡江成功后,西向岷江地区建立川北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已成为全军的战略行动方针。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各部队沉浸在欢乐之中,余天云也不例外,他坚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并坚决拥护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余天云所部随右路军北上出了草地,占领了包座。他也因此被人誉为红四方面军第一猛将。

这期间,发生了张国焘分裂,多次电令在右路军中的余天云,分别从包座、班佑和阿坝地区南下。此时,身为军长职务的余天云南下行动迟缓,两次战役后,余天云被免去军长职务,名义上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高级指挥科科长,实际上张国焘是把他软禁起来。在红军大学里,张国焘给他强加莫须有的罪名,要余天云检讨错误。

余天云秉性刚直,敢于坚持原则,他面对张国焘的军阀主义统治,从不屈服。他说:我们北上抗日,是执行中央的路线,北上抗日没有错。”这样一来,张国焘对余天云怀恨 心,在红大乃至方面军中开展反余天云的斗争,扬言要对“经过斗争和教训仍不转变的分子”给予“纪律制裁”。

1936年4月,张国焘南下碰得头破血流后,红四方面军处境日趋艰难,被迫向西康东北部转移。这时,余天云这位坚强的汉子,身体已折磨垮了不能行走,后来在经过丹巴河时掉到河里淹死,时年25岁,张国焘得知消息后称“余天云不想活,自杀”。直到九年后的1945年6月,上级为余天云进行了平反昭雪,追认余天云为革命烈士。

战友们对余天云这位年轻的军长的牺牲感到非常的惋惜,后人对他的评价是:余天云的革命实践活动与红四方面军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鄂豫皖、川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万古留芳。

相关文章